燈棍節是江西南昌縣傳統民俗,每逢農曆正月十二,當地農村舉行這一祭祀儀式,村中男丁聚集在一起,用魚叉把長達36米的燈棍平地叉起,豎立在村前廣場。燈棍共分三節,頂端一節為竹子,寓意竹保平安,來年節節高。燈棍底部綁上木棍,用木槌夯實,最後掛上燈籠。儀式結束後,村裡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並請來戲班唱戲三天,以示慶祝,至正月十六零時,村民將燈棍放下。燈棍節屬南昌縣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當地村民祭祀祖先、祈求平安的一個傳統習俗,始於明朝,成形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400多年曆史。
燈棍節是江西南昌縣傳統民俗,每逢農曆正月十二,當地農村舉行這一祭祀儀式,村中男丁聚集在一起,用魚叉把長達36米的燈棍平地叉起,豎立在村前廣場。燈棍共分三節,頂端一節為竹子,寓意竹保平安,來年節節高。燈棍底部綁上木棍,用木槌夯實,最後掛上燈籠。儀式結束後,村裡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並請來戲班唱戲三天,以示慶祝,至正月十六零時,村民將燈棍放下。燈棍節屬南昌縣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當地村民祭祀祖先、祈求平安的一個傳統習俗,始於明朝,成形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400多年曆史。
中新網桂林9月2日電“山歌唱響科學發展,河燈漂出和諧平安。”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二日,廣西資源縣舉行第十五屆河燈歌節。本屆河燈歌節更加註重民俗風情的挖掘和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整合是最大亮點。
九月二日是中元節,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各農家都供奉供品,燒香化紙,虔誠備至祭祀神靈。資源五排苗族善歌,民間還儲存著歷史悠久的歌俗——“七月半”歌節,即每年農曆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舉辦一個以歌為主的民俗活動。當地百姓以唱歌、放燈等形式,寄託緬懷先人、消災避禍的情思。因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民族特色榮膺“全國百姓生活遊”十大主題活動的桂冠,成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
河燈歌節已成為資源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份無法割捨的情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出的河燈歌節,正以嶄新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如今,去資源縣旅遊的人們,可以感受到“天天河燈歌節”帶來的濃厚氛圍,漂一盞河燈、唱一首山歌已成為一種時尚。
資源縣在河燈漂放和各項活動的設定上有了較大的創新,突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整合。以“遠去的記憶——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互動周”為主題的桂北民俗風情街開街活動中,就融合了別具韻味的民間土俗文化。遊客在這裡親身體驗一把資源山村“手鋸原木”、“編織竹篩”、“衝餈粑”、“打油茶”、“磨生態豆漿”、“刺繡”等原汁原味的土俗民風之癮。另外,資源河燈歌節首次在資江江面上搭建起了祭祀臺,把古老的漂放河燈儀式透過藝術手法進行加工和再現。
當日晚上,一場別具一格的祭祀儀式給人們帶來莊重和肅穆的視聽感受。隨後,在江上舞臺上上演一臺精彩的文藝表演。在悠長渾厚的山歌聲中,在煙花絢麗多彩的映照下,滿江的河燈、如湧的人潮將把節日推向高潮。
“丹霞紅城萬花開,年年月半擺歌臺,燈海歌潮浪推浪,傳承文化育歌才。”山歌擺臺賽依然是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在活動期間,資源中峰鄉、兩水鄉、資源鎮等地匯聚而來的山歌好手在江面上擺起了山歌擂臺賽,有巨幅對聯“適中元燈萬盞共祈福祉,逢盛世曲廣篇齊享太平”的映襯,岸邊坐滿了當地喜好山歌的當地居民。
河燈製作大賽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眼球,一個個形狀各異、構思精巧、寓意深遠的大小河燈展示,為市民奉獻了豐富的文化大餐。讓農民樂開了懷的還有農產品展示和紅提王大賽,在這裡,農民朋友把自己最好最大的紅提、西紅柿拿出來展示,農民朋友相互比差距、學技術、交流經驗,成為農產品展示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資源縣農曆七月半河燈節(農曆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歷史悠久,是當地民間一年一度民風濃烈的傳統節日。每到七月 半,以唱歌放燈寄託緬懷先人,消災避禍的情思,人們自發攜燈,沿河漂放。燈形有龍鳳仙怪、禽獸花卉、五穀雜糧等。 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夜幕下燈火輝煌,形成“萬盞河燈漂資江”壯景。節慶期間歡歌不斷,晝夜連綿,民族氣息十分濃 厚。並地方特產、民間小吃琳琅滿目,經貿洽談,形勢多樣,有頂竹竿、舞獅、舞龍、大象拔河、鬥雞、鬥羊、鬥鳥等古樸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七月半”蒞臨資源縣城,可飽覽桂北山區的鄉土民情。
資源河燈歌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當地人也說不清了,這裡是漢、苗、瑤等民族雜居的地區,一些習俗因相互影響而形成,其中就有中元節放河燈祭神、祭祖。五排山區的苗胞認為,中元節是他們的祖先定居五排的日子,每年這時,苗族男女老少就要在橋亭溪畔舉行三天三夜歌會,這也許是河燈歌節的起源......
2021元旦節上高速要收費嗎 2021元旦放假高速免費通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