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歲,古代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
2、及笄: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3、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4、譯文: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1、15歲,古代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
2、及笄: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3、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4、譯文: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1、15歲,古代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
2、及笄: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3、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4、譯文: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1、及笄指古代漢族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2、有關古詩文:監泰州鹽稅,出內供奉官王昭明監壽春縣酒稅。初,修有妹適張龜正,卒而無子,有女實前妻所生,甫四歲,無所歸,其母攜養於外氏,及笄,修以嫁族兄之子晟。會張氏在晟所與奴奸,事下開封府。權知府事楊日嚴前守益州,修嘗論其貪恣,因使獄吏附致其言以及修。
3、引證解釋:《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