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代女性化妝用的胭脂得名於什麼+古代胭脂這個名字起源於啥

古代女性化妝用的胭脂得名於什麼 古代胭脂這個名字起源於啥

  導語:在古代,女性們化妝用的東西叫胭脂,不過,現在我們仍能看到化妝品中有胭脂的存在。那麼,你知道古代女性化妝用的胭脂得名於什麼嗎?到底古代胭脂這個名字起源於啥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女性化妝用的胭脂得名於什麼

  地名。據說,匈奴在漢武帝時,失去祁連、燕支二山之後,曾淒涼地唱出一首悲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燕支,又作焉支,其山遍生燕支花,即紅花。匈奴嫁女時,必採其花,榨其汁,使它凝為脂,以此作為飾品。後來,燕支才寫作燕脂、胭脂。

  胭脂,也稱腮紅,屬於美容化妝品。塗抹在面頰,尤其是腮上,使臉色看上去更明亮、紅潤有血色,且透過畫陰影使面頰具有立體感,增加美觀與健康感。

  胭脂也和粉底一樣有各種各樣的形狀,一般使用的是固體狀、膏狀和液態。

  不同國家的胭脂:

  中國

  古代製作胭脂的主要原料為紅藍花,又名紅花,為中國漢代以來頻繁記載和經常使用的藥物、染料和美容化妝品原料。

  紅藍花原產埃及,約在漢代經中亞傳入中國,此花色澤紅潤鮮美,故匈奴人採之製作顏料,並用作婦人美容品。“胭脂”二字也是紅藍花的匈奴語稱呼的譯音和演變(匈奴人稱婦女為“閼氏”,生長有紅藍花的山名為“焉支山”。

  魏晉以後,紅藍花被廣泛種植。《齊民要術》中專列一篇論述紅藍花的栽培技術及胭脂的製造工藝方法。據說這種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覆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豔的紅色顏料。

  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種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製成,名為“錦燕支”;另一種是加工而成小而薄的花片,名“金花燕支”。

  大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字便有了真正的意義。

  歐洲

  古羅馬時海藻使蒼白麵頰呈玫瑰紅色,古代赫梯人利用辰砂、古希臘人利用植物根部使得面頰著色。

  在現代顏料出現之前,用於胭脂和其他化妝品的紅色主要使用天然、動物、礦物顏料中獲得的。現代胭脂所用的著色劑主要是一些無機顏料和藥品及化妝品允許使用的色澱。

  用法:

  1、應根據膚色、膚質、服飾、氣質及妝面要求選擇不同型別、不同顏色的胭脂製品。

  2、使用者可根據各種需求,混配使用各種顏色的胭脂。

  3、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妝感過重,生硬不自然。

  4、選擇合適的輔助工具如海綿和腮紅刷,可使上妝容易。

  5、及時徹底卸妝,儘量減少對皮膚的損傷。

萬里長城第九關娘子關得名於古代一位巾幗英雄她是

  1、娘子關其實不是為了紀念花木蘭,娘子關最早為唐太宗李世民胞姐平陽公主所築。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唐太宗的姐姐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在此設防、駐守,故名娘子關。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

  2、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

  3、娘子關最早為唐太宗李世民胞姐平陽公主所築。現存的關城則是築建於明代時期,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匾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臺、點將臺、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景點。

古代女性曾用哪種物品作為粉底原料 古代女人用的粉底原材料是什麼

  導語:我們知道,化妝這一行為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古代用的化妝品自然是和我們現代的有所不同,起碼在原材料上,是有一定差異的。那麼,你知道我國古代女性曾用哪種物品作為粉底原料嗎?到底古代女人用的粉底原材料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古代女性曾用哪種物品作為粉底原料

  米粒。最開始古人用米粒磨粉作為粉底,後來逐漸有了更復雜的配方。《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詳細製作方法:米要選用梁米或粟米,將米磨成細粉沉於涼水後發酵腐爛,再洗去酸氣,然後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細膩的“粉英”,然後放在太陽下曝曬,曬乾後的粉末再加上各種香料,製成香粉後就可用來妝面。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 “胡粉”。

  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複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乾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儲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 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裡,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古人化妝流程:

  古人妝容

  1、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塗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髮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黃臉婆。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醜”。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來的米粉。古時候生產力水平不高,當大多數人還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讚嘆第一個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傳說體態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塗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時並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硃砂。“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秦宮打破了面妝色彩的桎梏,開啟了妝容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時尚潮流。

  3、畫黛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為它最傳神,使面部更加立體,因此眉妝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遠高於眼妝,詩詞中多以“遠山黛青”、“翠螺玉舒”等華麗的辭藻來描寫女子的雙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是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專供女子畫眉。那時還沒有眉筆,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後的顏料畫眉。

  4、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貼上在眉心或前額。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兩個少女的妝容繁複,頗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愛美的情趣。特別是十一娘,在面頰、嘴角、眉角處貼有花鈿。

  點額黃又稱貼花鈿,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樣式各異的裝飾物,貼上在眉心或前額,也可以貼在兩頰或嘴角等處,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貼花鈿始於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到了唐朝,愛美的姑娘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銀箔,甚至用昆蟲的翅膀、鳥類的羽毛剪出花樣貼在額頭,就是《木蘭辭》中的“對鏡貼花黃”。

  5、點口脂

  湖南曾出土過西漢墓葬中的口紅,儘管過了2000多年依然鮮豔奪目,口紅製作技術十分精湛。在唐代,僅供製作口紅的植物就多達二三十種。

  正如化妝達人能一眼識別出景甜在《大唐榮耀》不同劇集中的口紅色號一般,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硃砂、紫草,終於調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裡,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古代女性的貞潔觀

  提到古達的女性的貞潔觀,很多人都想當然的覺得保守、壓抑,自然而然的想到守寡、以死相殉等詞彙。其實我們對於封建社會女性觀念的認知多來源於明清時代,較為接近,這隻能說我們的眼光還是太過於片面和狹隘了。事實上漢唐時期民風的開發程度,可以說超乎了我們許多現代人的想象。漢代的皇后,有幾位是歌姬出身的,衛子夫,趙飛燕 ...

古代女性月經叫什麼

  1、叫月事、月水、月信、月經。   2、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人·婦人月水》:“〔釋名〕:月經、天癸、紅鉛。時珍曰: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經者常也,有常規也。”月事即月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歲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王 ...

有哪些古代化妝技巧流傳至今

  1、咬唇妝,是要唇部營造出因為害羞偷偷咬完嘴唇,血色還未散去那幾秒鐘的嬌美。咬的時候肯定只會咬部分靠近唇心的位置全“咬”進去那個叫做用力抿嘴。這樣的畫法就類似古法的“點唇”。   2、宿醉妝,兩頰微醺的紅潤,看起來像是宿醉後,第二天清晨酒還未醒的感覺。唐代的婦女們已經畫過類似的妝了,這款妝的重點是在腮紅。 ...

古代箭桿什麼做的

  箭桿古代稱“梃幹”,一般用竹或木兩種材料製做,嵌於箭頭之下。箭桿為圓柱形,用箭端製作而成。古時候,人們把用竹製做的箭桿稱為箭;把木製的稱為“矢”。   北方以植物的枝條為主,南方以竹子材料為主,這都是經過出土文物考證的。   《考工記》中註明: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 ...

古代事釜底抽薪了什麼滅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釜底抽薪”是一種常用的滅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將鍋底的柴火抽走,就沒有了可燃物,起到滅火的作用。出自漢·董卓《上何進書》。   3、“釜底抽薪”利用的滅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將鍋底的柴火抽走,就沒有了可燃物,起到滅火的作用。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 ...

初中畢業生相當古代的什麼

  按照古代科舉級別,對應現在的學制級別,初中畢業生相當於古代的舉人。小學畢業為“生員”,即秀才。透過院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初中畢業為“舉人”,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生員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高中畢業為“貢士”,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 ...

古代哪些地方到了榫卯

  在古代的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還有清康熙時修建的承德避暑山莊都使用了“榫卯”結構。   中國傢俱把各個部件連線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傢俱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範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傢俱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