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毛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稱呼。春秋戰國,諸侯稱雄。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即如今的江蘇,稱毛筆為"不律";楚國,即如今的湖北,稱毛筆為"插";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律稱為"毛筆";而白居易稱毛筆為"毫錐",《寄微之》詩云:“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毛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稱呼。春秋戰國,諸侯稱雄。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即如今的江蘇,稱毛筆為"不律";楚國,即如今的湖北,稱毛筆為"插";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律稱為"毛筆";而白居易稱毛筆為"毫錐",《寄微之》詩云:“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公元前104年的《神農本草經》,載入的藥物有365種,其中252種是香料植物或與香料有關,1997年收入國家藥典的就有158種。到了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已有專輯《芳香篇》,系統地敘述各種香料的來源、加工和應用情況。自此很長一段時期中國香料的發展越來越集中於具有食物配料性質的品種上,“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植物香料加上廚師的手藝,產生出豐富多彩的香、滋、味俱佳的食品,於是就有了美食之說。
我國古代士大夫有佩戴香草的習俗,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象徵意味。
屈原就曾用香草美人來進行比喻,這兩者是離騷最有名的比喻。《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句子中的“蘭”、“蕙”,與今之蘭蕙不同,據後人考證很可能是菊科植物佩蘭、澤蘭一類的香草。在這裡香草就是一種比喻,代表忠臣。
1、中途先走說失陪;
2、請人勿送說留步;
3、送人遠行說平安;
4、賓客來到說光臨;
5、等候別人說恭候;
6、沒能迎接說失迎;
7、需要考慮說斟酌;
8、無法滿足說抱歉;
9、請人諒解說包涵;
10、希望照顧說關照;
11、請人赴約說賞光;
12、對方來信說惠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