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五刑之一,又稱刖刑,是斷足或砍去犯人膝蓋骨的刑罰。臏闢:古代斷足的酷刑;臏腳:砍去膝蓋骨及以下的酷刑;臏罰:剔去膝蓋骨的酷刑。《漢書·刑法志》說:“中刑用刀鋸”,注引韋昭曰:“鋸,刖刑也。” 臏:膝蓋骨,膝蓋的一塊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臏刑又稱髕刑,古代肉刑之一,即剔去膝蓋骨的刑罰。
人彘是指把人變成豬的一種酷刑。就是把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使其失聰,用喑藥灌進喉嚨割去舌頭,破壞聲帶,使其不能言語,然後扔到廁所裡。有的還要割去鼻子,剃光頭髮,剃盡眉發,後塗抹一種藥膏,破壞毛囊,使毛囊脫落後不再生長。這是呂后發明用來對付戚夫人的酷刑之一。
1、《長歌行》的“行”是古代詩歌的體裁之一,全稱為歌行體。歌行體由南朝宋的鮑照所創,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形式上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等古體,音節、格律比較自由。
2、歌行體是古代樂府詩的一種。後從樂府發展為古詩的一體,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採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也多變化。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即臣子寫給君主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以及對政治的請求和願望。表的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
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 ...
爵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銅禮器的考古發現中是非常常見的。爵是貴族專用的飲酒容器。另外也是君主國家貴族封號,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
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是封建國家刑罰制度中的正刑。在漢文帝廢肉刑之後,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黥刑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被廢除,而成為國家刑罰制度之外的一種私刑,根據封建統治 ...
腐刑又被稱之為宮刑,宮刑即閹割男子生殖器、破壞女子生殖機能的一種肉刑。歷史上受過宮刑最出名的人就屬司馬遷了,宮刑又稱腐刑或椓刑,從這些名稱就可以看出這一刑罰的殘酷。
很多人肯定認為,宮刑是迫害和羞辱男子的專利,其實不然,古代不少女子,尤其是那些犯了“淫罪”的女子,很多情況下也會遭受宮刑。 ...
馬說的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託物 ...
拾遺是唐代諫官名。武則天垂拱元年出現,左右拾遺分屬門下、中書兩省,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同掌供奉諷諫、薦舉人才,位從八品上,稍低於補闕。分左右,左拾遺屬門下省,右拾遺屬中書省。北宋改為左右正言。後隨設隨罷。南宋一度沿設,旋罷。明初又設左右正言,不久即罷。建文帝設拾遺,成祖即位後罷。唐代詩人陳子昂、杜甫均曾擔 ...
形狀像馬頭上有獨角而食肉的動物,是獨角獸這一種了。山海經記載時未起名。有異獸,因為白身黑尾但顏色雜故名駁。顯然駁不是異獸的名字,而是一種對無名字的動物從顏色特徵上進行指稱的用法。
還有說法是神農架的驢頭狼。共同特點是頭像馬,有鬃毛,又像狼食肉。按照這個描述有可能是鬣狗科的孑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