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1、 “之”作代詞用: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2、 “之”作動詞用:“之”用作動詞時,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而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
3、 “之”作結構助詞,譯為“的”:當“之”後面的一個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時,“之”作結構助詞,譯為“的”;
4、 “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之間時,“之”不譯;
5、 “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或在古文中的意思:
1、用作虛詞,表示選擇或列舉。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
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1、“或”在古文中沒有可能的意思。
2、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或許,或者,或然,或則。
3、某人,有的人:或告之曰。
4、稍微:不可或緩。不可或忽。不可或缺。
5、用作虛詞(1)∶表示選擇或列舉。如:或是(連詞。表示選擇或並列關係);或乃(或者。常用於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容) 。
( ...
或在古文中的意思有一下幾個:
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例如,或許,或者。或然。2. 某人,有的人,例如,或告之曰。 3. 稍微,例如,不可或緩。不可或忽。不可或缺。4.語氣詞,常用於否定中加強語氣。5.同“惑”,迷惑。 ...
或,在古文中有以下意思:
1、有的;有的人;有的事。《寡人之於國也》:或百步而後止。
2、有時。《歸去來兮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3、又。《詩經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4、或者;或許。《馮婉貞》:猱進鷙擊,或能免乎。
5、通,惑,迷惑。《漢書霍去病傳》:別從東道,或失道。 ...
1、兼詞。
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例:且焉置土石。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2、代詞。
相當於“之”,例: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猶且從師而問焉。
哪裡,怎麼。例:未知生,焉知死。割雞焉用牛 ...
在古文中卒的意思和用法如下:
1、卒zú:
步兵;士兵。《過秦論》:“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鄭伯克段於鄢》:“繕甲兵,具卒乘。”
古代編制,一百人為一卒。《叔向賀貧》:“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謀攻》:“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差役;隸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 ...
1.用作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 ...
1、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處所,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生、出現或進行,“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在”;
例: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
2、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時間,表示動作行為在何時發生或出現,“於”所在的介賓結構既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前作狀語,也可出現在動詞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