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樹位於北京門頭溝區潭柘寺內,傳說,當一個帝王去世時,帝王樹就會有一支樹杈折斷;當一個帝王繼位後,帝王樹上又會長出新的枝條。所以、人們把這顆大樹稱為“帝王樹”。北方高僧皆宜以此樹代表菩提樹,視為佛門聖樹。帝王樹,直幹探天,粗可數圍,相傳為遼代遺物,距今已近千年。帝王樹枝葉茂盛,歷經千年的風雨依然風采依舊,看世事滄桑,迎各方遊客。東側的一株稱"帝王樹",西側的一株稱"配王樹"。這兩株古樹都是我國的活化石——銀杏樹。
帝王樹位於北京門頭溝區潭柘寺內,傳說,當一個帝王去世時,帝王樹就會有一支樹杈折斷;當一個帝王繼位後,帝王樹上又會長出新的枝條。所以、人們把這顆大樹稱為“帝王樹”。北方高僧皆宜以此樹代表菩提樹,視為佛門聖樹。帝王樹,直幹探天,粗可數圍,相傳為遼代遺物,距今已近千年。帝王樹枝葉茂盛,歷經千年的風雨依然風采依舊,看世事滄桑,迎各方遊客。東側的一株稱"帝王樹",西側的一株稱"配王樹"。這兩株古樹都是我國的活化石——銀杏樹。
中國是植物活化石銀杏的原產地,樹齡上千年,有“銀杏王”之稱有許多,都很有歷史文化價值,其中較出名,有文化背景意義的主要有以下。至於誰是最大最古老的,難以作出評定。東莒縣浮萊山“銀杏王”樹高26.3米,樹圍15.7米,樹冠660多平方米,樹齡有4000餘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銀杏樹,已被列入“世界之最”和《世界吉尼斯大全》。河南桐柏淮源鎮“銀杏王”和商水縣鄧城鎮“銀杏王”淮源鎮的“銀杏王”高27.5米,樹基圍11.2米,腰圍7.20米,冠幅近400平方米,這株銀杏樹的巨枝屢屢攔住雷電,樹下的古老清泉寺保住了,但它卻被燒死了一半。鄧城鎮的“銀杏王”應為漢代所植,株高30米左右,胸圍7.5米,覆蓋地面1畝許。三國時修灌溉渠道,堆土封在樹身上,渠堤較多,地平面使樹幹留下細腰,後雨水沖刷使地面降低,露出樹根,外皮綻破,被後人傳說為漢光武劉秀在此歇息時拴馬所勒,樹根也被坐騎踏出蹄印。雖歷經千年風霜,白果樹仍枝葉繁茂,蒼勁挺拔,成為遠近聞名的壽星古樹和人文景觀。粵北連州“銀杏王”銀杏王高約50米,樹莖要4個人合抱才能抱住,直徑達到1米。江西東鄉“銀杏王”樹高20多米,冠幅20餘米,胸徑約3米,需7名成年人才能合抱,其長勢良好,鬱鬱蔥蔥。
中華大地,遍地是寶,其中歷經千年甚至幾千年的古樹現今已然成為了國家重點保護遺產,它們經歷了上千年的風吹雨打仍屹立不倒,時間在它們身上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接下來我們一起和民族文化來看看矗立千年的中國古樹的相關資料!
北京潭柘寺的大殿前,有一棵銀杏樹。這棵樹植於唐貞觀年間,樹齡已過千年。高達40餘米,直徑4米有餘,胸幹周長9米,遮陰面積達600平方米,要六、七個人才能合抱。相傳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繼位,就從此樹的根部上長出一枝新幹來,以後逐漸與老幹合為一體。乾隆皇帝來寺遊玩時,御封此樹為“帝王樹”,這是迄今為止,皇帝對樹木御封的最高封號,其職位遠在著名的“五大夫松”和“遮蔭侯” 之上。
六十年代初期,已經成為了普通百姓的原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到潭柘寺遊玩時,曾手指著帝王樹上東北側一根未與主幹相合的側細幹,對負責接待的人戲說:“這根小樹就是我,因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長成歪樹。
是為了與“帝王樹”相配而後來補栽的,故稱為“配王樹”,也稱為“娘娘樹”。不過據當代科學研究發現,這兩棵銀杏樹都是雄性,因而不能結果,所以永遠都不會有“太子樹”了。
關於帝王與古樹的故事,在北京還有很多。比如康熙與“桐樹”。據說清代廣濟寺的八景中有一景稱為“仙棗垂瓔”,說的就是一棵古樹。這棵樹春天開花,花色紫藍紫藍的,可沒人知道它的名字。後來有一位僧人,覺得它像“桐樹”,於是大家也就都稱它為“桐樹”。有一天,康熙御駕臨幸廣濟寺,坐到別室裡和高僧天孚論道。看到這樹奇異,就問叫什麼名字,高僧回答說可能是“桐樹”。康熙皇帝說:“我看這樹不像桐樹,先不要強給它命名,等以後碰到認識的人了再說。”可見當時的康熙,不僅好學,而且很尊重“樹權”。
第二年春天該樹開花時,天孚和尚進宮奏報。康熙皇帝立即帶了一群人,興致勃勃地前來觀看。他問隨行的侍臣,是否認識此樹。大家都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天孚高僧見康熙如此喜歡此樹,就奏請將樹進奉。康熙說:“此樹還是不動,留在原圃的好。”後來和尚還是將同類的一棵樹贈送到皇宮,康熙大悅。比起送金銀財寶的,贈樹一事也算風雅。留在寺內的那棵老樹,後來被稱為鐵樹,康熙的孫子乾隆還很有興致地為這樹題詩勒石。
在北京的紫禁城內,有一棵蟠龍槐,也是歷代皇帝都十分喜歡的樹。我國自周代起就開始在皇宮種植槐樹,故槐樹又有“宮槐”之稱。故宮裡的古槐很多,最著名的是武英殿斷虹橋畔的十八棵元代“紫禁十八槐”。而在故宮御花園的東南角,有一棵巨大的龍爪槐,為北京的“龍爪槐之最”。它樹冠上的幾個大枝似數條巨龍凌空飛舞,無數的小枝像虯爪伸縮,人稱“蟠龍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