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村流坑+時光定格的世界

古村流坑 時光定格的世界

  流坑是被稱作“濃縮華夏耕讀文明最後孤本”的千年古村,被譽為“千古第一村”,位於風光秀麗的烏江之畔,青山環抱,江水繞流。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建村(937-943),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村子大都姓董,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的先祖。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裡,流坑董氏依靠嚴密的封建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繫秩序、穩定發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動的遺存隨處可見,特別是那版本眾多的譜牒和遍佈村巷的祠堂,更是難得的人文景觀。村內,鱗次櫛比的古建築散發著古樸、恬淡的氣質。行走於縱橫交織的街巷,不知今夕是何年。流坑古村民居大都有年代可考,其中明萬曆年間至清乾隆年間的幾無缺壞。與它們擦肩而過,有如閱讀一本歲月的線裝書,書的內容恰似精彩的穿越小說,每一位遊人都像書中的角色——或是落魄的書生,或是高中計程車人,或是富商巨賈,或是耕者樵夫……形形色色的人們閱盡古村“五百年耕讀,五百年農商”的歷史。村中有不少歷代名人的題字、題匾,它們散落在匾額中、題榜間、楹聯上。歷史上,流坑董氏文風鼎盛、仕宦如雲。村民不懂保值升值,卻喜歡收藏,只為保住老祖宗的輝煌。那些本該放進博物館玻璃櫃中的藏品,竟隨意地掛在牆上、擱在桌上。當撫去落在藏品上的積塵,你會驚訝地發現,落款竟是某位千古名人的名字,直讓人懷疑那是贗品了。對功名的渴求,對耕讀之道的張揚,對詩書傳家的執著,使流坑的空中宛若縈繞著催生一代代文人名士的“酵母”。所以,村裡的建築不管如何雕樑畫棟,看起來都沉穩內斂,有著精緻而不繁複、靈動而不張揚、壯觀而不奢華的韻味。流坑村民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似乎從未改變過:村中至今還有叮叮噹噹的鐵匠鋪、氣味濃重的皮匠鋪,老人喜歡用古錢幣當牌局,各家也有織布機,雞鴨牛羊當然更是齊備。村中有一條小巷,平時與其他巷子看不出有什麼區別,但到了趕集的日子,這條巷子就成了村中的“商業街”,雞蛋、糧食、器皿、布匹都擺在巷子裡進行交易,所有物資都是村民自己生產、製造的——流坑幾乎是個自給自足的小世界。陽光晴好的時候,常見一些人蹲在屋簷下邊曬太陽邊聊天。老人們更會選個沒有暗角的地方,擺張藤椅,一坐就是大半天。陽光變了照射角度,他們也跟著挪動椅子,一點點留下歲月的痕跡。

古村落理坑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這些年來,婺源的名聲越來越響,引得遊客紛至沓來,曾經的小橋流水、靜謐山村,已經逐漸為旅遊業的興起所沾染。相對來說,婺源的東線開發較早,受遊客的影響也更深,但是在北線的最深處,還藏著一個名叫“理坑”的村落,那裡更像真正意義上的世外桃源。

  沿著婺源鄉村的道路一路走來,兩側青山綠水。作為朱熹的故鄉,婺源在歷史上曾是古徽州的重鎮,與皖南一帶共屬當時的徽州府。可是上世紀的婺源卻三易其屬,最終在解放後被劃入了江西省的版圖。理坑在江西與安徽的交界處,由於地處婺源盡頭,又與皖南諸村隔著一座大彰山,因此,無論兩地的旅遊業如何紅火,相對來說,這裡還能保住鄉間的寧靜氣氛。

  理坑為什麼被叫做理坑?這裡還有些故事。當地人把小溪叫做“坑”,那個“理”字則頗有來頭。理坑建村於北宋末年,最早名字叫做理源,村民好學而喜讀書,有著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的民風,於是被文人、學者贊為“理學淵源”。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居然還能夠和中國古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聯絡在一起,這也就是這個“理”字中間所蘊涵的淵源了。今天,村中還保留著明代工部尚書餘懋學的“尚書第”、吏部尚書餘懋衡的“天官上卿第”、兵部主事餘維樞的“司馬第”、廣州知府餘自怡的“駕睦堂”等多處官宅。村口處有一座“理源橋”,橋上刻有“山中鄒魯”、“理學淵源”的字樣。

  理坑人好學,奉朱子理學為經典,在學界、仕途都有建樹,還湧現了很多官宦巨賈。在歷史上,理坑共有七品以上的官宦36人,進士16人,文人學士92人,他們的著作達333部582卷之多。在這之中,共有5部78卷被收入《四庫全書》。理坑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書生之鄉,一直以來,當地的人們也都崇尚“讀朱子之書,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的理想。

  遠遠望去,村子裡炊煙裊裊,一派田園景象。馬頭牆在夕陽的映照下,投出古樸的影子;青鬱的稻田則逆著光芒,閃動著靈性的華彩。村口,幾位老人叼著菸嘴,在一旁悠閒地嘮著家常。這是我所能想象的最理想化的鄉土圖景:處處都和諧安寧,人人皆怡然自得。

  與古徽州的其他地方一樣,這裡的民居里多有一些舊式的傢俱。雕花木床,牆壁上刻有鏤空的花紋,住在其間,確實是古意盎然。婺源人的廚藝是極棒的,濃郁的菜品再配上當地特產紅辣椒,盡興而無損雅氣,簡單卻不失精緻。

  每個來到婺源的旅行者,都會品嚐一下這裡的紅鯉魚。紅鯉魚味道異常鮮美,已成了婺源的一道名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種鯉魚最早便出自理坑。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理坑名人餘懋衡告老還鄉時,皇帝為表彰其為官清正,一身廉潔,特意從宮中選出幾尾紅鯉魚作為賞賜,從此,御賜的鯉魚便流落民間。在今天,婺源境內家家戶戶的院落裡都挖有魚塘,養著紅鯉魚。

  清晨,在村中隨意走動。周圍的山巒間飄來霧氣,使理坑多了幾分水墨畫式的意境。這裡的色調極美,白牆黛瓦,素面朝天,那些錯落有致的馬頭牆,在霧氣中更顯出文人的情懷。這種素雅,決不能搭配一絲一毫的顏色。據說湯顯祖有一句詩——“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或許,只有以夢境為底,方能雕琢出理坑這股不落凡塵之氣。

  在理坑村邊,有一條小溪,每天下午都會有不少婦人在這裡洗衣服。河水兩側,可謂是全村最熱鬧的地方。在溪水上方,有一座石橋,名曰“天心橋”,不管何時都有老人在上面對弈、曬太陽。遠望這幅畫面,充滿了恬靜的氣息。其實,比起村中的那些掌故,我更喜歡眼前這個生活化的理坑。

關於江西樂安縣流坑村的介紹

  流坑村位於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的烏江之畔。是一座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四周青山環抱,三面江水繞流,山川形勝,鍾靈毓秀。流坑距樂安縣城38公里。全村現有將近5000人;

  流坑村被譽為“千古第一村”,流坑村以其歷史上昌盛的科舉文化、儲存完整的古建築群,融於自然的山村環境、別具一格的村落佈局、精美絕倫的建築裝飾、積厚流廣的宗族遺存、古樸純美的民俗風情、絢麗多彩的鄉土文化而聞名於世。流坑村明清古建築群還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流坑 “儺舞”流傳千年經久不衰,是至今唯一倖存的最古老的儺儀和儺舞之一,2006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世界建築藝術博物館 廣東十大最美之自力

  說到古村,總比喧囂的都市多了一點靜謐,更多了些許情懷。它用它的身軀向前來的人們展示了歷史的韻味,銘刻了時光的變遷,更是承載了歷代先民的智慧。那麼本期的城市文化,帶你一同探訪廣東十大最美古村之自力村。   自力村,位於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隸屬於塘口鎮強亞村委會,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 ...

:古老民俗放異彩

  “好,好,再來一曲……”10月4日,在千古一村樂安縣流坑村古戲臺前座無虛席,熱鬧非凡,四五十名遊客正在這裡饒有興趣地觀看儺舞、鄉射遺樂表演,古樸神韻的民俗表演贏得了在場遊客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來自撫州的遊客黃先生觀看完表演後,興奮地說:“早就聽說流坑民俗文化獨具特色,今天親眼觀看儺舞、鄉射遺樂表演後,大開 ...

古時婚俗

  萬曆十年董氏族譜《譜例》申明:“生歿葬娶,四者均重。而葬娶二者,尤所當重者也。”喪葬,事涉墓祭、祠祭,又與流坑人津津樂道的風水術、何楊神崇拜有密切關係。“娶”即活人之婚姻,實際上包括娶進外姓女子與本族女子出嫁兩方面。涉及到本族血統是否“純正”,其他姓氏人員藉故滲入,甚至引起日後族產的糾紛等等。作為一個歷史 ...

行走南園 感受歷史文化變遷

  凝結著祖先智慧與汗水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根。也許你每天都從它身邊走過,卻一直忽略它的存在;也許它正在你面前慢慢消失,你卻聽不到它發出的無聲呼喊。   南園古村位於廣東省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距河源市區僅12公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水路東江航道貫穿,陸路京九鐵路、205國道、粵贛高速 ...

原汁原味明清新葉村臘月年味濃

  新葉村   位於浙江建德市西南大慈巖鎮的新葉古村,宛如一幅被時代無意間遺落的歷史畫卷。它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這座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村被古建築專家譽為“中國明清建築露天博物館”。由於村後有座玉華山,所以新葉村也被稱為玉華葉氏村。從玉華葉氏第一代到這裡定居,歷經宋、元、明、清、民國至今, ...

竹橋 經營內心的傑作

  江西的金溪縣,有個竹橋村。在我看來,它是贛東民居的代表,是構築風水的典範,也是經營內心的傑作。   說它是贛東民居的代表,除了指它的建築及裝飾風格集中體現了撫州一帶古民居的基本特點外,還在於它至今保持著完整的村落形態、古老的民居建築和大量的文化遺存。現儲存完好的明清建築仍有100多幢,其中明代民居8幢,明 ...

徽州唐模 記憶中的江南風韻

  初次走進徽州的唐模古村,竟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記憶中,卻一時又搜尋不出這種感覺的清晰由來。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 猗。”這是《詩經·伐檀》中的詩句。坐落於唐模村口附近的“檀幹園”就是取其意而命名的。“檀幹園”建於清初,又稱“小西湖”。亭臺樓閣、水榭拱橋點綴其間,湖堤檀木茂密,湖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