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樸的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服飾——古樸奇特

  一、民族概況

  哈尼族是我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總人口125.4萬多,絕大部分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中哀牢山區的元江、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綠春、江城等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佔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佔哈尼族總人口的76%,其餘分佈在無量山區、紅河以東各縣。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自己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

  二、特色文化

  每年的農曆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縣卡多山區的哈尼族,都要>歡度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節——老人節。早上,小夥子上山挖松樹,婦女們忙著準備節目的佳餚。

  太陽偏西,聖自(專門過節的地方)已栽滿了棵棵青松,全寨的老人們都匯聚在青松下。青年男女捧著熱氣騰騰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著香氣襲人的糯米飯、雞蛋等食物,敬給坐在青松下的老人。小夥子彈小三絃,姑娘們唱起動聽的歌,老人們也在歡聲鼎沸中跳起舞。最後,主持人請老人們輪流講述一年來子女對他們的撫養情況,人們聽完每位老人的敘述後,對尊老愛老的給予讚譽,對那些對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輩,給予批評。古老的節日顯示著哈尼人尊老的美德。

  哈尼族過去認為火是家庭的生命,對火很敬畏,必須保護火種長久不息。每家都有數個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僅要煙火不斷,而且每個火塘的用處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共享獵物之習,當獵手們進山捕獵歸來,無論獵多少,全寨子人都可來分割獵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獵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三、服飾聚焦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中國雲南省的西部。哈尼族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以黑布裹頭。

  婦女著無領右襟上衣,穿長褲,衣服的託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褲腳皆鑲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銀飾,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帶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褶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繡花腰帶和圍腰。婦女一般喜歡帶耳環和耳墜,不少地區還帶銀製項圈和大手鐲。婦女是否已經結婚在服飾上有明顯的區別,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古樸的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的衣著服飾,漢文史籍中有“編髮左衽”的記載。清雍正《古今圖書整合》卷一?五一“雲南總部?窩泥考”,對哈尼婦女的服飾記為“衣花布衫,以白布衫,又白綿線,辮髮數綹,海貝珠盤旋為螺髻,穿青貢珠胸為絡。” 

  西雙版納哈尼族的服飾,與以上記載有相同之處,但差異較大。傳統的哈尼族衣服,多用黑色或青色的粗布縫製。成年男子穿寬鬆的無領左衽短衣和寬腰大褲管褲子,喜用黑布頭巾纏頭。舊時男子,有蓄一撮發,編辮留於頭頂之俗。成年女子穿無領黑色對襟上衣,系長二尺許的黑色百褶短裙,衣寬、裙短喜用銀泡、銀片、銀幣珠貝、彩羽、彩穗及各色圓珠穿串作飾。 關於哈尼族婦女穿寬衣短裙之俗,民間流傳著一個優美的傳說。相傳,傣族和哈尼族原是一地同胞兄弟,分家立戶之時,嫂嫂與弟媳一起分佈。分上衣布時,傣族嫂子主動選了較短的一段,把長佈讓給了弟媳,分裙子布時,哈尼族弟媳主動選了較短的一段,把長的讓給嫂嫂。因此,哈尼族婦女穿上了寬鬆的上衣,很短的黑裙,傣族婦女穿上了緊身短衣和長及腳面的筒裙。

  哈尼族的服裝,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男童戴圓帽,穿黑衣,一般不加飾品,女童亦戴圓帽,但多用銀泡、彩穗作飾,飾物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年滿15歲以後,男女均要改變衣服式樣,並以眾多銀泡、銀片、珠璣、彩羽、彩穗飾衣、飾頭。男子改用黑布頭巾纏頭、佩戴鑲滿銀牌的束胸布“臘霞”,穿繡著彩色圖案的上衣,腰間要系飄帶,小腿上要纏特意繡制的“克綁”(護腿布),打扮得格外漂亮。

  青年男女的這種多飾品衣服,一直要穿到結婚、生育。到當了父母以後,便逐漸減去鮮豔飾物。至45歲以後,男子的銀鏈、銀泡,從衣上取下,準備傳統給後代,女子要去掉帽後的圓筒、帽飾、胸飾也不再佩戴,穿一身樸素黑衣藍裙。使自己顯得素雅、莊重。

  哈尼族服飾,因兒童、青年、老年(壯年)各不相同,民間有“服飾三變”的說法。到了近代,由於棉紡織、中長纖維織品大量進入哈尼族聚居區,哈尼族穿黑衣青褲、黑裙的舊俗早被打破,哈尼族的衣服已是色彩紛呈。目前邊衣裙、迷你裙、中山裝、西服等新潮服裝已被哈尼族青年壯年所接受,形成傳統服飾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的新潮流。

勤勞智慧的哈尼族服飾圖片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尼采曾說過:“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是文化多姿多彩的體現,你知道哈尼族的服飾是怎樣子的嗎?本期中國傳統服飾為你解析。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飾(婦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齊膝短褲和綁腿帶。包頭布端都鑲一塊精美的刺繡圖案,衣服領口處多配有銀飾墜,腰束一條長丈餘的腰帶。

  絢麗多彩的哈尼族碧約支系服飾(正面)配以色彩鮮豔的花紋圖案和銀飾佩。為左開襟長尾衣,下穿白褶裙。哈尼族碧約支系服飾(背面)配以顏色鮮豔的花紋圖案。包頭為數尺長的黑色頭巾布,有穗拖拉到背部。

  哈尼族卡別支系(婦女)服飾多以黑色自織染布作面料,為左開襟衣,在衣領和由右肩斜向左襟繡有綵線圖紋;以包頭最有特色,其包頭正面鑲有星圖銀泡,背面用綵線做成飄帶裝飾,左右兩邊綴有一根銀鏈。

  哈尼族布孔支系服飾(婦女)分為首飾、服飾和綁腿三個部分。首飾多為彩布包巾,頭巾上鑲釘有銀泡,左右用彩色毛線紮成飄穗;服飾為士林佈滿襟衣裳,胸前掛一塊由硬布板上釘有銀泡和一塊多邊花形銀牌,下穿短襠緊腿褲,褲腿邊沿繡著犬齒花;小腿套著繡花腿罩,腿罩上綁著多色彩線。

  哈尼族卡多支系服飾(婦女)用黑色自織染布作面料,包頭為圓盤式鑲邊戴帽,配以各種彩色花飾。上衣為左開襟服,繡以各種色彩鮮豔的圖紋和佩以銀飾,下著黑色長裙。

  哈尼族西摩洛支系(婦女)服飾上穿左大襟青藍色上衣,衣服長及膝部,衣裙一體。腰帶是一根繡滿月亮花、狗牙花的藍布帶,或是銀腰帶。正面從胸部到腹部輟有數十甚至上百顆銀泡,衣角四周繡滿花草圖案;下穿窄管青藍長褲,小腿纏綁腿布。

  哈尼族臘乜支系(婦女)包頭巾用桃紅印花布鑲黑布做成,四角綴有玻璃珠組成的花邊。衣服為土布料,胸部綴有銀泡、銀鈴;腹部鑲二排三角形銀泡;用銀幣做紐扣或布制滿襟對扣。腰繫一條圍腰,褲子用黑布縫製,圍腰、襠部、褲管窄小。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以黑布裹頭。

  婦女著無領右襟上衣,穿長褲,衣服的託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褲腳皆鑲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銀飾,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帶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褶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繡花腰帶和圍腰。婦女一般喜歡帶耳環和耳墜,不少地區還帶銀製項圈和大手鐲。婦女是否已經結婚在服飾上有明顯的區別,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著。逢年過節,姑娘們手上還帶銀手鐲,胸前掛銀鏈,腰的兩側佩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鈴鈴作響,頗有風韻。

  這種古樸奇特的裝束來源於它的歷史傳說。相傳很早以前,葉車人由一側藍灰(昆明市附近)南遷時,被強族圍困,為不致絕滅種族,他們將男子用鍋灰抹黑麵部,女子則改穿短衣短褲,分12路出擊,突圍終於成功,最後遷入紅河流域定居。為了紀念這次突圍,葉車婦女將那時的穿著沿襲至今。


豐富多彩的哈尼族服飾文化

  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哈尼族服飾色彩豔麗多彩,款式多樣,製作工藝更是精湛。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民族文化的最好體現,也是哈尼族人民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下豐富多彩的哈尼族服飾吧。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 ...

哈尼族特色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裡請媒人去 ...

中國特有的服飾“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 ...

清朝傳統服飾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 ...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 ...

彝族服飾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采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 ...

中華民族: - 哈尼族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   哈尼族有自已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過去一直沒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