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子不同席”指的是父子不能在一張桌上吃飯(指比較重要的場合,比如:訂婚,結婚或家裡來了重要的客人),這是一種封建尊卑關係的體現。
2、“叔侄不對飲”指一桌上都是比較有身份的人或者是長輩的同齡人,年青人坐上面多多少少會影響交流,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
1、“父子不同席”指的是父子不能在一張桌上吃飯(指比較重要的場合,比如:訂婚,結婚或家裡來了重要的客人),這是一種封建尊卑關係的體現。
2、“叔侄不對飲”指一桌上都是比較有身份的人或者是長輩的同齡人,年青人坐上面多多少少會影響交流,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
叔侄不對飲,父子不同席是俗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參加酒席的時候父親和兒子不能同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叔叔和侄子不能一同飲酒。不過在現代社會,對於飲食規矩、酒桌文化已經沒有太苛刻的要求。
在中國,非常重視長幼尊卑的禮節,在外出參加酒席的時候長輩一般同坐在一桌,並且桌子位於前排中心位置,而小輩也按照輩分坐在一起,桌子分別環繞著主賓席,也就是長輩的桌椅。父親和兒子在這樣的場合中是不能坐在一起的,否則就違背了長為尊的中華傳統美德。就算是一家人吃飯,長輩也要入座上席,小輩只能坐在下座,如果有其他長輩來家中做客,如果桌椅不夠坐,小輩必須等待長輩用完餐後才能再入席用餐。
而叔侄不能一同飲酒的原因是酒能夠麻痺人的神經,會讓人胡言亂語、酒後失態。叔叔同樣是長輩,如果和侄子一起飲酒難免會出洋相,酒過三巡後大家稱兄道弟、互開玩笑,失去了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禮節、禮儀和尊重,在農村這樣保守傳統的地方是不允許發生的,侄子可以向叔叔敬酒,但是不能夠過度開懷暢飲。
1、叔侄不對飲,父子不同席的意思是:父子兩個人不能在一個飯桌上吃飯,叔侄兩個人不能坐在一起喝酒。
2、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觀點,規定了什麼人做什麼事,君主做君主事,臣子做臣子的事,父親應該做父親該做的事兒,兒子應該做兒子該做的事兒。不能逾越各自所做事的範圍。二千多年來,許多君王也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把孔子的“禮”教演繹得更加豐富。
3、在封建社會三綱五常的約束下,君主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大過一天,相對來講父親是大家長,是一家最有權威的人。他在家中就應該顯示家長的威風,吃飯的時候不能和子女在同一張桌子上。父親不動筷子,子女是不能先吃的。雖然後來這些規矩逐漸改變了,在家裡,父親和子女可以在同一桌上吃飯,但在重大場合,比如客人到來或者子女婚嫁娶等還是不允許父子同桌。
4、同樣的道理“叔侄不對飲”也是說長輩與小輩之間就不能坐在一張桌子面對面喝酒。在古代,每一個家族的孩子都很多,侄子有可能比叔叔年紀大,但輩分的差異,無論侄子年齡有多大,也得尊重年紀小的叔叔。在生活各個方面都要注重輩分,關係再融洽、感情多深厚也不能對飲。
5、現代社會,優秀的中華禮儀傳承了下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和許多舊制度被我們擯棄了。父母和子女一家人可以其樂融融坐在一個桌子上吃飯,叔侄可以坐在一起喝酒,飯桌上也沒有那麼多繁瑣的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