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是中國通史的創始之作和正史的首部作品,也是紀傳體史書的第一部鉅著。司馬遷創立的四體史書格式也成為以後歷代正史的標準格式,所以司馬遷被後世評價稱為史聖。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中國一本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 ...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
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3年,理論依據是,司馬遷所撰《自序》中的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這句話的意思是李陵之禍發生在漢武帝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可知,《史記》費時13年。
另外,據史學家考證,《史記》脫稿應在漢武帝徵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史 ...
司馬遷為創作《史記》經歷了失父之痛、宮刑創傷。
失父之痛。司馬遷的父親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司馬談因病滯留洛陽,無法參加。司馬談固然對於無緣參加封禪大典而無比遺憾,更使他報恨終生的還是未能完成修訂史書一事。於是,他把 ...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公元前 ...
1、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2、晉文公,謙而好學,善交賢能智士,後受迫害離開晉國,遊歷諸侯,在齊國受到齊桓公熱情招待,齊桓公死後齊國混亂, ...
一般認為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但是其中司馬遷是繼承父親遺志,在父親司馬談寫了5年的基礎上,又花了13年的時間基本寫成的,所以司馬遷寫完成《史記》確切的說是用了13年。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