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北宋人,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
司馬遷,西漢人,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主張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司馬光,北宋人,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
司馬遷,西漢人,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主張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西漢文章兩司馬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1-2] ,世稱涑水先生[3]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1-5] [6]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光和司馬遷沒有直接關係,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生活在宋朝,是一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生活在西漢時期,是一位史學家、散文家。兩個人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千年。
司馬遷: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光: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