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司馬錯:後商鞅時代的戰略家

司馬錯:後商鞅時代的戰略家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戰國策·秦策一》(兵器武力,最重要的是方向)

  公元前316年,商鞅變法二十多年後的秦國,面臨著往東走還是往西走的戰略定位問題:往東走,挺進戰略核心地段,奪取戰略中心高地;往西走,取得豐富的資源,補充強國所需的能量。

  鬼谷子的弟子張儀提出往東走,打擊韓,削弱楚魏,控制戰略中心地段:周王朝。秦國要當老大,就得往競爭最激烈的地方發展,佔領天下的制高點,張儀打的牌是“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要在最顯眼的地方爭名利,簡而言之就是“爭名利”戰術。

  而司馬錯站出來反對往東走,他提出“西進”。他用三個“務必”來解釋“西進”的必然性:想要國家富裕,務必要有廣闊的土地資源作為物質供應基礎;想要國防強大,務必要有足夠的國民財富作為軍事產業支撐;想要成就王業,務必要有健全優良的管理品質。

  而秦國的戰略劣勢恰恰是“地小民貧”,國土狹小,國民貧困,說白了就是身子骨還弱,這點家底無法支撐起強大的國防,要獲得物質支撐和能量補給,那就得“西進”。

  司馬錯進一步分析西進的可行性,巴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人口稀少,而且管理混亂,力量弱小,軍事上容易征服,打起來就像豺狼追逐羊群,不用多大的傷亡就能把它拿下來。投入少,賺取卻大:領土立即會大面積增加,財富立即就會海量地增加。

  更重要的是風險低,這麼一塊寶地不和東邊六國接壤,是“西僻之國”,把它打下來在諸侯國之間不會引發有多大動靜,不會導致其他國家的干涉。拿下一塊含金量極高的寶地,卻無任何風險,不用付出大多代價,按照現在的說法,秦國可以廉價“併購”西部。

  相反,如果向競爭形勢緊張的東部諸侯國推進,就會頂著侵略韓,劫持周天子的惡名,蒙受道義上的壓力。東方諸侯的遊戲規則已經很成熟,道義往往和利益捆在一起,喪失道義就是喪失利益。所以東進是一項高風險高成本低收穫的投入。對比之後,秦惠王選擇西進,當年十月出兵征服西蜀。有西蜀作為物資供應基地,秦國硬朗起來,變得“強富厚”,從此更不把東方諸侯當成一回事。司馬錯打出的是“強富厚”戰術。

  後商鞅時代的秦國固然有先進的體制,但如果沒有司馬錯提出“西進”的戰略,就難以獲得足夠的能量補給,從而只會成為一個地區性強國。如果聽從張儀往東方冒進的戰略建議,甚至很可能就死在東進的血腥之路上了,若干年後出現的可能不是秦始皇,而是齊始皇,楚始皇………從這一角度而言,司馬錯的功勞不在商鞅之下。

  戰略要地未必存在於競爭最白熱化的地區,有時候存在於那些看似邊緣化的地帶,它們顯得無關緊要,卻含金量高,投入少,收穫大,風險低,又能培育你的戰略優勢,成就你的強大。讀《司馬錯論伐蜀》,當作如是觀。

第一伯樂司馬徽:舉薦諸葛亮龐統

  司馬徽

  司馬徽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朝野上下可謂人才濟濟。世有伯樂,而後才有千里馬。若沒有伯樂的慧眼發現,再有能耐的千里馬也會難免鬱郁終老於普通的馬廄之下,沒有機會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去施展自己風馳電掣的突出才能。

  那麼,誰是三國第一伯樂?

  司馬徽也,時人稱之為水鏡先生。史稱其“一生清雅,善知人”。

  這位伯樂慧眼獨具,他第一個說出“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並把“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徐庶三位曠世奇才都推薦給了求賢若渴的劉備,可謂功高至偉。

  他是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伯樂。放眼能人輩出、賢士群星燦爛的三國,在發現人才方面,無人能與之比肩。

  《三國演義》中說,劉備落難的時候,路經水鏡莊,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兩人,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想請司馬徽出山相助,司馬徽自稱是山野閒人,不堪世用,謝絕邀請。後司馬徽推薦徐庶去找劉備,劉備知徐庶乃一奇才,認其為軍師,後又經徐庶推薦,劉備方知臥龍諸葛,於是才引出了“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劉繼興考證,史書《三國志》也對此有記載。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北方戰亂,他寓居襄陽。與襄陽大名士龐德公、黃承彥以及流寓到襄陽的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等均有交往,關係甚密。《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中說,龐統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司馬徽與龐統私交甚篤,並稱呼龐統為弟。

  司馬徽先生屬於閒雲野鶴、與世無爭之型別的人物,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

  《世說新語·言語篇》注引《司馬徽別傳》,記載有司馬徽的趣事:東漢末年的司馬徽是個出名的“好好先生”,他與人交談時,從不談論別人的不是,無論好事壞事,一概說好。有人問候他:“近來身體如何?”他回答:“好。”有人向他訴說自己最近剛剛死了兒子,他回答:“很好。”他的妻子責備他:“別人認為你的品德好,所以才把難言的傷心事告訴你。可你為什麼聽說別人死了兒子,反倒說好?”誰知,司馬徽聽了妻子的話後回答說:“像你這樣的意見,也很好!”(原文:其婦諫曰:“人質所疑,君宜辯論,而一皆言佳,豈人所以諮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復佳。”)

  於是,司馬徽便成了“好好先生”的代名詞。其實,縱觀歷史上的司馬徽,是小事不分心、大事不糊塗的大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劉琮率荊州降曹,司馬徽也為曹操所得,欲大用,但司馬徽堅決不從,不久他便病死了,曹操深為之遺憾。

司馬懿:不怕承認失敗 謀略勝孔明

  電視劇中的司馬懿

  電視劇中的司馬懿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不同之處,是他要對付的敵手和潛在的敵手更多一些。

  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言聽計從;曹睿視司馬懿不過是老臣之一,並不十分信任。諸葛亮在西蜀,幾無一人可與之相埒;而在洛陽朝中,曹真、曹休這些皇親,陳群、華歆、王朗這些重臣,權勢不小,與司馬懿不相上下,並對他深懷戒心。劉備託孤時,要他的兒子對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於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的評語。

  因此,諸葛亮只有一個敵人,即曹魏;只有一個念頭,即北伐;也只有一個手段,即訴諸武力。司馬懿知道,魏之患在蜀,而不在吳,防蜀甚於防吳,但從曹丕起,攻吳之心重於攻蜀。司馬懿知道魏強蜀弱,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則蜀必敗,但朝野上下,勢驕焰盛,務求必克。

  他知道,功高不僅震主,也會引起同僚嫉妒,適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但又不能使人認為他不是舉足輕重的力量。從長遠來看,不宜急於和諸葛亮決戰,可以在耐心等待中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又不能不打,朝野上下要看到他的戰果。他也瞭解,一旦太輝煌,同僚嫉妒固非小事,主子猜疑則更加可怕;而無所作為的話,有可能被黜還鄉,一敗塗地。

  所以,他得把握住,贏不能大贏,輸不能大輸,攻不宜太攻,守不宜大守的分寸感,要比諸葛亮難多了。由此可見司馬懿的心機和他處於荊棘叢中的謹慎,以及善處左右的韜略。在當時諸葛亮、陸遜與他這三個堪稱棋逢對手的主帥之中,應該說他處境最難,所以,他在政治上,也包括在軍事上,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終於取得最後的勝利。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只能帶一個多月的糧草,糧吃完了,仗也打完了,就得撤回去。所以,他是典型的追求速戰速決的短期行為者。司馬懿不僅要打敗諸葛亮,打敗蜀國,還要打敗吳國,奪取魏國,變為一統的司馬氏天下。他的目光,要比爭奪幾座城池遠大得多。

  司馬懿不但在軍事上是諸葛亮難以對付的對手,在政治上也表現不俗。他知道,諸葛亮必取武都、陰平,遂派郭淮、孫禮襲蜀兵之後。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必有此舉,親率兵馬,來襲郭淮、孫禮之後,前後夾攻,魏兵大敗。在武都、陰平失守以後,司馬懿料到諸葛亮不在營中,定去兩城安撫百姓,派張郃、戴陵去奪蜀寨。諸葛亮卻未離寨,並設下包圍圈,以待偷襲。司馬懿在這時以一種開闊的胸懷、大家的氣度,承認“孔明智在吾先”。一個不怕承認失敗的對手,是令人不寒而慄的。難怪孔明先生嘆息:“彼深知我也。”


白起在手下服過役嗎

  白起在司馬錯手下服過役,白起是司馬錯手下計程車兵,正是司馬錯將他提拔起來,才有了後來的大秦戰神。白起,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 ...

弘死下皇帝是誰

  司馬弘是以東晉第九任皇帝司馬曜的虛構人物,其下一任皇帝為司馬曜長子司馬德宗。   晉安帝司馬德宗生於公元382年,卒於419年,字安德,晉孝武帝司馬曜長子,晉恭帝司馬德文同母兄。母親是陳歸女。太元十二年八月辛巳日,司馬德宗被立為太子。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日,晉孝武帝駕崩,同年九月辛酉日,太子司馬德宗繼位, ...

懿死被晉武帝追諡為什麼

  司馬懿死後被晉武帝追諡為高祖宣皇帝,也稱晉宣帝。司馬昭稱晉王后,追尊諡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司馬懿179年至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 ...

為什麼光死被封為溫公呢

  國公是爵位中的一種名稱,中國古代王朝存在著爵位的賞賜之分,一般分類為:公、侯、伯、子、男,當然歷朝歷代的爵位封賞也不盡相同,但大體脫離不了這個範圍。宋初的封爵為十二級,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毫無疑問司馬光受封的溫國公是爵位中很高等的一個了 ...

三國演義中懿死被封為什麼

  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 ...

遷寫史記的時代條件是什麼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司馬遷早在20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蹟,瞭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 ...

遷對有何評價

  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   1、司馬遷: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   翻譯:   司馬遷:我離開衛國去秦國,能說明其方法,強霸孝公,後世遵循其法。   2、司馬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