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吃新節,侗族的傳統節日

吃新節,侗族的傳統節日

  侗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最具色彩。侗族的節慶豐富多彩,保留著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文化習俗,它向人們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更是一種繼承與發揚,不忘本的精神。那麼,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最具色彩的侗族的傳統節日吃新節。

  簡介

  侗族節日以侗年最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節。亦稱“新米節”。“吃新節”是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盛行於南北地區,各地吃新節的時間和儀式雖不盡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體現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節不公是祭祖節,也存在著農事豐慶的複合內容。

  北部地區

  北部地區,有些村寨以農曆六月交小署後的第一個“卯”日為“吃新節”,有的則在七月“寅”或“卯”日舉行“嘗新”儀式。過節之前,由家族中的婦女依長房二房的順序排列到河邊將竹筒、水桶、粽粑葉、幹蕨菜、糯米、高粱等物洗淨。回家將蕨菜、糯米、高梁與鹽巴拌勻醃入壇中備用,並用剛從井裡擔來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釀製甜酒。這天宴食以魚為菜餚,還燉一鼎罐不放鹽的包穀和瓜菜。

  節日那天,火塘邊的方桌上擺著滿盛糯米飯的長凳,飯上蓋四張雲南葉(接骨丹),桌邊置一長凳,凳上按一定距離給各房擺若干張雲南葉。葉上放一堆糯米飯。並加三節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魚,兩碗煮爛的瓜菜和兩碗甜灑,以及幹蕨菜拌和糯米、高粱製成的醃菜。旁邊放上一雙實心竹製的新筷子。擺放完畢,開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齡最大者燒香化紙祈禱祖先英靈。品嚐各種飯菜,接著,按各房長次的順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

  南部地區

  南部地區吃新節,有的在六月十二,還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從江的侗族吃新節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前一天,由婦女們到河邊將炊具洗淨。席上的菜餚以魚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剛砍來的實心竹所制,並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筍殼葉包成的糯米飯表示新米飯祭祖先。房屋門一律敞開,以讓祖先英靈同來吃新,凌晨天未亮時,走廊上香燭燈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宴罷,男人們便去宰牛備為待客葷菜。敞門待祖習俗反映了古人在節後中的幻覺心理所產生的祖公門現象。

  吃新節的慶賀活動,有對唱大歌、鬥牛等,但從江縣的岜扒寨有支侗家人為紀念其祖上遷徙的辛酸,於半夜裡打著火把,揹著行李離開家,摸仿爬山水的儀式。“吃新”是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盛行於廣大侗鄉。各地吃新的時間和儀式不盡相同。

  客家“吃新”

  福建龍巖連城縣四堡鄉至今仍保留著客家傳統的“吃新”習俗,每年早稻或晚稻收割完後,各村就輪流按照傳統定下的日期品嚐新糧,慶祝豐收。當日前一天,各家各戶都要做米、餈粑或炸米蛋送給外村的親戚朋友品嚐,而當日則要邀請親戚朋友到家裡舉行宴餐,村裡還要舉行演戲、遊神等慶祝活動,以示感謝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年豐物阜。

  您可能還會喜歡:

  藏族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及風俗習慣

  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慶

  布依族世代相傳的民間曲藝文化

  碉房,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

侗族傳統節日之侗族林王節的傳說

  有統治就有著壓迫,在歷史上有著很多的反抗壓迫和剝削,平民們崛起的故事也是不少。雖說能夠真正獲得成功的不多,但在一些少數民族中卻是有著的。

  那麼,本期民族故事看看侗族林王節的傳說。

  還想了解》》發生在盧溝橋的故事

  我國許多地區都興五月五日過端午節吃粽粑,為的是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然而也有例外,貴州景屏縣的寨母一帶的侗家,就是六月辰日吃粽粑,為的是紀念當地的一個侗族農民起義領袖林王。寨母過節不僅包有一般大小的粽粑,還包有粗如大碗、兩尺多長的大粽粑。傳說當年林王領兵打仗時,常以粽粑作乾糧,所以將粽粑包得又長又大。

  林王名叫林寬,出生於寨母地方,祖家原住黎平,其父林讓參加過勉王起義,失敗後受官兵迫害,便從黎平洪州一帶順著古州的朗洞,經青山界,過八受河搬到現在地住地。當時,婆洞一帶還沒有人煙,以後才陸續搬到許多侗家。由於這個寨子建得最早,被周圍的寨子稱為寨母。

  林王是背爺崽(其父過世後才出生),家境貧苦,從小給財主做工,砍柴割草,放牛餵馬,養魚看田水,什麼活都幹過。他長得高大魁梧,人品出眾,力大無比,聰明能幹,作起來一個頂幾個,又愛幫助人,鄉親們都喜歡他。

  傳說林王給財主在山塘裡養魚,財主叫他割草餵魚,他就把魚趕上坡去吃草,吃飽了,又趕回塘裡放。因此他喂的魚又肥又大。他很愛馬。白天放馬吃草,騎馬練武,夜晚睡在馬圈邊,把馬喂的又高又壯,後來成了他的戰馬。

  現在寨母背後還留著他當年修得石馬圈,已崩了兩方,還存了兩方,青石板上還留著馬蹄印和他的草鞋印。有一次林王給財主在山上放牛,見許多窮人沒有飯吃,很不忍心,便敲死一頭牛分給大家煮著吃。別人擔心他叫不了差。

  他靈機一動,想了個辦法,叫人把牛尾巴插在巖縫裡,叫一個人藏在巖洞裡等著,他立即跑去叫來了財主,說有一頭牛卡在巖縫裡出不來了。財主急忙趕上山,一看果然只有牛尾巴露在巖縫外了。財主便去扯牛尾巴,巖洞裡的人學牛叫,越扯牛越叫。結果牛尾巴斷了,牛沒有出來,只好無可奈何地回去了。

  林王熱心地位大家辦好事。婆洞路邊有個巖洞,洞裡有一股清泉,就是流不出來,過往行人口渴沒法喝到。林王知道以後,用嘴咬開一個口子,兩手扳開巖板,一股清泉流了出來,行人們有水喝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現在泉邊的石板上還有林王的手指印和兩個膝蓋印呢。

  寨母的後龍山有兩個坡相互對峙,中間隔著深谷,平時到對門坡去種田,人們繞來繞去很不方便。林王便從對門坡扯出長岩石,做成一座石橋。他娘說:“你架的高橋看上去都眼花,不要害別人掉下來。”林王就一拳把橋打斷,至今兩邊坡還留著幾尺長的斷巖梁。

  婆洞一帶的人多田少,林王便想塞斷八受河,引水過婆洞開荒造田。他一早提著大鞭趕動三個坡準備去塞河,剛好被一個老婦看見,她高聲叫道:“快看三個坡會走路。”結果三個坡就停在寨母田壩中間不走了,三個坡分別叫鴛鴦坡,定便坡,報獨坡,與其他坡不相連。現在已被開成梯田。

  林王長大以後,看到外地往這裡逃難的人越來越多,把整個婆洞都住滿了。飯不夠吃,官兵還來搶糧搶人。人們沒有辦法,侗家沒法活下去了。於是,婆洞、上洞、油洞等四十八個侗寨的寨老(寨中的長老)和辣辦(青年)集中到寨母議事。寨老們說:“我們侗家世世代代被人欺凌,難道我們不能過太平日子嗎?”

  大家決定,四十八寨每寨選舉一人參加集夥選王。選王按照勉王起義的方式,每人倒栽一棵楓樹,那個先活,哪個就是王。寨母推舉了林寬。選王開始,四十八人在寨母寨中倒栽一棵樹,林寬栽的那棵活得最快。大家一舉選他為王,林王從此得名。現在寨母寨中還有一棵楓樹,拔地頂天,枝幹朝下,與其它樹不同,據說就是林王栽的。

  林王到處聯合窮人,指揮各寨打刀造箭,第二年集合十萬多窮人,準備起義。為了起義,林王還停辦了自己的婚事。傳說和他相好的姑娘叫茂王,住在慕王寨,從小與林王一起砍柴、割草、唱山歌。兩人長大以後,兩家老人準備辦婚事。然而兩個年輕人很有志氣,他們說:“世上這麼亂,人民這麼苦,我們要等解決了人們的疾苦才結婚。”

  老人思想不通,他們倆就約定:林王從苦裡坳,茂王從慕王寨,同時從兩處向扣界坳上各打一塊石頭,看兩塊石頭能否碰在一起,如果碰在一起,就立即結婚,否則,就推遲婚事。結果林王的石頭正好打在扣界坳上,茂王力氣小一些,打不到扣界坳上,兩塊石頭沒有碰在一起,所以,他們就不急著結婚,後來都參加了起義。

仡佬族隆重的節日:吃新節

  “吃新節”是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節日的內容就是“吃新”,節日當天還要準備雞鴨魚肉,等吃食煮熟祭過祖後,便可以開餐。“吃新節”是仡佬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吃新節”在仡佬族內部也因地域的因素,各地的習俗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吃新節”。

  每逢農曆七八月間,新谷成熟,各地仡佬族要採摘新莊稼祭獻祖宗,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傳統節日――“吃新節”,又叫“嘗新節”、“獻新節”。

  在這一天,人們從田裡採摘黃熟的少許新谷煮飯,先祭祖,後自食。其意義是紀念開荒闢草的祖先和慶祝豐收,表達歡喜之情。

  吃新節日期的選定,各地不大一致,在貴州安順、平壩、普定一帶,大多是在農曆七月間頭一個辰(龍)日或戌(狗)日舉行。

  吃新節要到田地裡摘一些新熟的糧食作物、瓜果等,無論摘到誰家的,都不會受到阻攔。

  貴州普定仡佬族於農歷七月初七過吃新節,一戶出一人在寨老帶領下到寨子附近田地裡摘取新熟的瓜果各自帶回家祭祖,祭祖時,以餈粑作為供品,並用餈粑捏成穀倉、牛、犁耙等形狀,連同嫩玉米、酒一起祭供祖宗。

  廣西隆林磨基仡佬族“吃新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日,這天要拿酒、肉和新米飯到田頭祭祀。祭後要在田裡選出最大最長的三穗稻穀和兩穗小米,拿回家掛在爐灶口,而且在此以後才準吃新米或新玉米。

  商周時期,中國南方有一種被稱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佈遼闊、人口眾多,故稱“百濮”,春秋戰國時,廣西境內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進,進入西南地區,與濮人雜錯而居,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族群僚(獠)。

  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發展成為單一民族仡佬族,至於平壩仡佬族最早於何時開拓這片土地,已難於查考,但從口碑資料、墓葬、民族習俗及有關資料推測,在貴州所有民族中,仡佬族是貴州最早的開拓者。

  據說,仡佬族吃新節最早起源於傳說故事《叨西嘍的傳說》,平壩大狗場仡佬族吃新節由來已久,但因仡佬族無文字,《貴州民族誌》、《平壩縣誌》等亦無此方面記述,故平壩縣大狗場仡佬族吃新節始於何時已無從查考。

  節日這天,家家買肉打酒,殺雞宰羊,並從地裡摘些早熟的稻穀、王米作新米飯,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

  然後全家圍坐,飲酒言歡,吃新米飯,叫做“吃新”。貴州金沙縣茶園鄉一帶的仡佬族過吃新節這天,邀約鄰近群眾到自己豐收在望的田地邊巡視,然後選一風景較好的平整地上舉行慶豐收活動。


中元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中元什麼食物

  導語:在中元節這一天是有一些禁忌的,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祭祀祖先,也會進行上墳掃墓。那麼,大家知道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中元節吃什麼食物?一起來看看。   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因為這一天是地官大帝的生辰,因此有說法稱,最早可能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入地祭祀活動。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 ...

各族“”的過法

  有好多南方民族都有吃新節的習俗,這是個農事節日,多是為了慶賀豐收並希望來年豐收過的節日,大都在莊稼成熟時節過。每個民族又各有不同。   仡佬族   仡佬族每年農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糧 ...

(苗族)

     吃新節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 ...

丹寨羊先

  丹寨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南部,縣境總面積940平方公里,總人口15.77萬,少數民族佔88.71%,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民族縣。丹寨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氣候宜人,年平均溫度12.6℃-14.3℃,是理想的旅遊度假、避暑、休閒勝地。   丹寨縣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縣,有著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 ...

閩南七夕的風俗 閩南七夕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節的風俗 閩南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風俗:七月初七敬拜“七孃媽”   閩南地區在七夕的時候,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   在閩南地區農村中,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這“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為“七 ...

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風俗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有名乞巧節、七姐誕、女兒節等,舉辦時間為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相傳這一天是七姐誕,因為在七月七日祭拜“七姐”而得名,拜七姐是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之一,經過歷史的發展,七夕節也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傳說。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風俗   第一個習 ...

寒食是我國傳統節日嗎 中國傳統節日有沒有寒食

  寒食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嗎 中國傳統節日有沒有寒食節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