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吃新節(苗族)

吃新節(苗族)

  

  吃新節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裡,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藉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裡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穀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穀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穀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

各族“吃新節”的過法

  有好多南方民族都有吃新節的習俗,這是個農事節日,多是為了慶賀豐收並希望來年豐收過的節日,大都在莊稼成熟時節過。每個民族又各有不同。

  仡佬族

  仡佬族每年農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糧,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區還殺雞殺豬,甚至殺牛祭天、殺馬祭地。吃新日這天摘誰家的新糧都不為基諾族的吃新節是在八九月間穀子成熟時舉行。節日早晨,各家到田地裡摘新糧、蔬菜來做,並殺雞祭祀。蒸飯時注意觀看甑子裡冒出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冒出預示子孫興旺;從南方冒出預示豐收;從西方冒出象徵狩獵順利;從北方冒出則是不祥的徵兆。飯菜煮熟後,由家長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傳說基諾人原來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一粒谷種,他們將它種下,但是所獲不多,後來一位白髮老人傳給他們種穀子的知識,於是他們收穫了滿倉新米,從此他們才有了過新米節的傳統。

  景頗族

  景頗族在每年穀物成熟時為感謝眾神賞賜豐收,並祈求以後年年豐收,也舉行嘗新祭祀。先從全寨集體祭祀,然後各家再辦。著新裝的老年婦女們將盛滿新谷的竹籃(籃四周插滿鮮花、玉米、高梁等)背到山官或寨頭家,新谷用鍋炒後由年青婦女舂成米,再拌以薑末煮成飯。男子捕來魚等做菜。飯菜準備就緒後,請宗教師主持祭祀儀式,念祭詞,祈求保佑全寨平安無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後,參加的村民每人分得一小包新米。還以新米飯祭狗,以示謝恩。相傳古時景頗人學會種谷後,不料有一天谷魂上天去了,因而穀子長不好,人們挨飢受餓。這時狗日夜不停地吠叫,終於叫回了谷魂,穀子又長好了。

  阿昌族

  阿昌族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要過嘗新節。相傳有一老寡婦,擅長農事,鄉親們在她的幫助下,家家豐收,人們尊稱她為"老姑太"。她死前對兒子說:"我死後,每到八月十五,用我的柺棍捆上一棵新包穀,靠在堂屋裡,保管你們有吃有穿。"從此,阿昌人有了過嘗新節的習俗。節日當天,先把屋裡屋外打掃乾淨,再到地裡拔一個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再砍一棵結雙穗的新包穀,將它們捆在竹棍上,靠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煮上新米飯,殺一隻雞,又摘來脆慄和梨,擺在祭桌上。全家人站在堂屋裡,由家長唸誦祭詞,祈求老姑太賜福免災。

  藏族

  四川鐵布藏族在每年青稞收穫後,每家用新打下的青稞磨面,做一頓新糧飯。做好後,首先供佛過,反而以此為榮。

  侗族

  侗族也有吃新節的習俗。各地時間並不太一致,大都在農曆的六、七月。在早稻成熟時,家家摘取新谷,嘗新米飯,用雞、鴨、魚來供奉祖先,同時舉行唱侗歌、侗戲、鬥牛等活動。

  基諾族

  唸經,敬請神佛享用。他們認為豐收是神佛保佑的結果。他們會在這一天請親朋到家中吃飯。

  佤族

  佤族在新谷成熟時也要慶賀。各地的日子不太一致,請村中有威望的老人來選擇日子,過節時找幾個小姑娘穿上節日的盛裝,背上揹包到田裡摘穀穗,並把"谷魂"帶回村中交給主祭的頭人,用新米煮成雞肉爛飯以後全村人一起吃,並請經師看雞卦。飯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哈尼族

  哈尼族在每年農曆七月或八月選擇一個屬龍日舉興,為期三天。節日早晨,各家一早就到田間揹回一叢單數連根拔起的稻子。將新谷焙乾後捋成穀粒,舂成新米。用甑子蒸飯時,要先放一層舊米,加一層新米,表示年年有餘,歲歲增長。下午,要殺一隻公雞,希望生活像公雞的羽毛一樣美麗。各種蔬菜都要嘗一下,特別是要吃一碗竹筍,表示當年的莊稼要象竹筍,節節向上。在嘗新前,要先盛一碗米飯給狗吃,相傳在哈尼人還不會開田種地前,整天靠吃野菜度日,天神的女兒很善良,要求父親給人間一點稻種,卻受到父親的反對,於是偷偷地把谷種帶到人間,並教哈尼人種植稻穀的方法。這事觸怒了天神,他把女兒貶為了一隻狗。哈尼人民不忘姑娘的恩德,每逢新米節時,把第一碗米飯給了狗。

  拉祜族

  拉祜族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這天,到稻田裡掐取熟了的穀穗,烘乾脫殼,殺雞煮新米,並將新米飯敬獻給天神厄莎。傳說天神厄莎的女兒舂米時不小心把米灑了幾粒在地上,被一隻斑鳩吃在嗉子裡。厄莎來到人間告訴人們,要想過好日子就學會種穀子,谷種就在天天飛到水塘邊喝水的斑鳩的嗉子裡。拉祜人按照天神的指點學會種稻穀。為了感謝天神厄莎,拉祜人形成了過新米節的習俗。

丹寨羊先吃新節

  丹寨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南部,縣境總面積940平方公里,總人口15.77萬,少數民族佔88.71%,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民族縣。丹寨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氣候宜人,年平均溫度12.6℃-14.3℃,是理想的旅遊度假、避暑、休閒勝地。

  丹寨縣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縣,有著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縣內節日眾多,主要的民間節日有吃新節、苗年節、翻鼓節等,到處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並有“唐朝髮型、宋代的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的古樸民族風情。

  “吃新節”意為“吃新米節”。作為水稻耕作文化的一個傳統祭祀日,它以及與它相關的傳說、儀式曾隨著民族的交融,在我國南方各民族包括漢族中長期延續。日月穿梭,蒼海桑田,在其他民族都已淡忘了這個神聖節日的今天,水稻文化的創始者——苗族,仍然執著地在每年農曆七月的第一個卯日,殺魚鬥牛、跳月吹笙,來慶祝這個每年一度的、對他們來說最為重要節日。

  丹寨縣內的吃新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苗族聚居的山寨,吃新節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類似漢族的春節。“吃新”意為吃新米的意思,就是在每年稻米快要成熟的10月份,人們就要到田裡摘取一點新長成的稻米來煮吃,以慶賀當年的豐收在望。在苗族裡面,每個地方的吃新節過節的日子也不同的,在丹寨地區,排調鎮的羊先地區是在每年的農曆9月第一個雞場天,而揚武鄉的排倒莫地區則是在每年的農曆9月第一個虎場天,這樣一個縣的寨子排下來,吃新節可以過二個多月,所以在這幾個月,幾乎天天都在過節,真是熱鬧非凡。

  到了過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好新米和窖酒,姑娘和婦女們則在精心準備著過節的盛裝,小夥子們忙著修整蘆笙 ,準備在節日裡一展身手。到了吃新節那天,親友們都挑著禮品,帶著蘆笙到親戚的寨子來與親朋好友們共度節日。

  節日當天,整個寨子非常熱鬧,鬥牛、跳月是最有代表性的節目,男人們都在場子裡關注鬥牛的勇猛,而女人們則在跳月場上翩翩起舞,特別是未婚的姑娘們,身穿美麗的盛裝,頭戴漂亮的銀飾,手持手帕隨著蘆笙曲調節拍翩翩起舞,盡力地展示自已的舞姿和衣服上的手繡工藝,小夥子們則賣力地吹奏動聽的音樂,以引起姑娘們的注意,好贏取她們的芳心,一曲終了又接一曲,場場舞蹈都展示了民族藝術的魅力。整個舞要一直跳到太陽下山月亮升起才曲終人散。入夜,姑娘小夥子們又開始了他們的節目----遊方。

  吃新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苗族聚居的山寨,每個地方都過“吃新節”,類似漢族的“春節”。在這一天,寨子的“黛胚”(苗語:姑娘)們早早地起來穿上苗族盛裝精心打扮自已。

  蘆笙場就是在離寨子不遠的田裡,她們祖輩生活在貴州丹寨縣邊遠的大山中,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走出過這些大山。


仡佬族隆重的節日:

  “吃新節”是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節日的內容就是“吃新”,節日當天還要準備雞鴨魚肉,等吃食煮熟祭過祖後,便可以開餐。“吃新節”是仡佬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吃新節”在仡佬族內部也因地域的因素,各地的習俗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吃新節”。   每逢農曆七八月間,新谷成熟,各 ...

,侗族的傳統節日

  侗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最具色彩。侗族的節慶豐富多彩,保留著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文化習俗,它向人們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更是一種繼承與發揚,不忘本的精神。那麼,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最具色彩的侗族的傳統節日吃新節。   簡介   侗族節日以侗年最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節。亦稱“新米節”。“吃 ...

仡老族的“

   飯桌上擺上幾碟別具風味的菜餚――油渣蝗蟲、酸螞蚱、糖炒蝶蛹等,全家人團團圍坐,家長說一聲:“吃,嚼它個粉身碎骨,吃它個斷子絕孫。” 隨即,一家人就一齊舉筷,痛痛快快地吃起來。這就是仡老族過吃蟲節的場景。這一天,村上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孃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捉蟲。吃過晚飯後,人們都聚 集到吃蟲廟,唱歌跳舞…… ...

四月八姑娘:苗族青年的情人

  湖南省綏寧縣位於湘西南邊陲,這裡歷史悠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吸引了許多學者和遊客慕名前往。四月八姑娘節是苗族以吃黑飯、祭女祖為主要內容的一個盛大節日,是苗族文化在當代得以延續的重要載體,並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姑娘節的由來與北宋時的楊家將有關,據說楊 ...

中秋節之俗

  中秋佳節,天朗月華,盈如玉盤。湖北孝感除了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外,鄉間還有以鮮蔬瓜果祭月之俗。家家戶戶把一些新收穫的如芋頭、菱角、毛豆、花生、藕、慄等盛產的鮮蔬瓜果陳列於院落焚香祭月,賞月之時便剝食鹽水煮花生、毛豆、紅菱等,這一天還要吃粉蒸肉,十分愜意。此俗直至民初仍盛。這種以盛產的鮮蔬瓜果祭月以及吃這些鮮 ...

  每年大暑前後,新谷登場時,農戶家家搶先徵新米飯或新米粉餜吃,謂之“吃新食”。有的人家還將新米飯和米餜,貢獻“五穀神”和祖先,禱祝年年五穀豐登 ...

姊妹飯(苗族)

     踩鼓、對歌、遊山、賽龍舟、吃姊妹飯……古老的村寨、淳樸的民風、奇特的民俗,“姊妹飯節”——貴州臺江施洞苗族這一恍若世外的古老節俗,被譽為是“藏在花蕊中的節日”!   臺江位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部,史稱“苗疆腹地”,總面積1200餘平方公里,人口16.5萬,其中苗族佔97%以上,被譽為“天下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