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秋節吃新之俗

中秋節吃新之俗

  中秋佳節,天朗月華,盈如玉盤。湖北孝感除了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外,鄉間還有以鮮蔬瓜果祭月之俗。家家戶戶把一些新收穫的如芋頭、菱角、毛豆、花生、藕、慄等盛產的鮮蔬瓜果陳列於院落焚香祭月,賞月之時便剝食鹽水煮花生、毛豆、紅菱等,這一天還要吃粉蒸肉,十分愜意。此俗直至民初仍盛。這種以盛產的鮮蔬瓜果祭月以及吃這些鮮蔬瓜果賞月之俗與吃新之俗有關。

  吃新之俗源遠流長,是我國最古老的民俗之一。農耕社會“民以食為天”,農民對年節十分盛重,除了舉行盛大的娛神活動外,清寒要舉行隆重虔誠的祭神活動,以祈禱年豐。鄉下即使再窮苦人家也要東借西湊準備一些魚肉葷腥吃團年飯,這便是鄉下人的第一次鮮(腥)。過了年,農民便櫛風沐雨在田間勞作,終於迎來了秋之收穫。他們把秋之色、秋之香、秋之味變成了可睹、可握、可以品嚐,透過品嚐來感受收穫的喜悅,於是遂形成吃新之俗。

  吃新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隨著農業技術發展,莊稼再也不是春種秋收,而是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有些地方的吃新是在麥子即將開鐮收割的日子;有些地方是在早谷搶割晚稻搶栽的復秋季節;即使在同一鄉里,吃新的日子也有所不同。這正如孝感民諺所說的:“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風。”孝感有些地方吃新是在“復秋”季節和“雙搶”的日子。因為吃新重在新字,吃的是早谷新米,那些即使是稍能善炊的農婦,用新米所煮出的飯剛柔合道,燥溼得宜,香溢滿堂。因為吃新不僅是為了慶祝收穫,也是為了迎接復秋的到來。為了補充營養,充沛體力,所以還要吃肉——這便是農民所期盼的第二次開葷(鮮)。故而湖北孝感民諺有:“鄉下佬,兩次腥,過了年就望吃新。”

中秋節的食俗---中秋節吃什麼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突厥,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習俗---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各族“節”的過法

  有好多南方民族都有吃新節的習俗,這是個農事節日,多是為了慶賀豐收並希望來年豐收過的節日,大都在莊稼成熟時節過。每個民族又各有不同。   仡佬族   仡佬族每年農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糧 ...

中秋節月餅的由來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和吃有關,即將臨近的中秋也不例外。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是這一天必不可少的節目。關於中秋節吃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史籍中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民間傳說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位經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 ...

中秋節習俗及食

  中秋月分外明   “中秋節”這個詞語在古代很早就出現了,但那時候中秋節還沒有成為正式的節日。根據史籍記載最早在《周禮》中就出現了中秋一詞;魏晉時期,有記載說“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可見,這個時候人們已經在中秋節時期有了一些民俗活動。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作為正式的節日出現。這在《唐書·太宗 ...

婚喪重禮儀

  在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中,除大量的歲時風俗外,還有婚喪風俗. 武夷山的舊婚嫁禮俗,一般有下列程式:說媒、相親、換貼(交換生辰八字)送聘、過門、回門。其中“換帖”很微妙,互換庚貼後,庚貼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點燃香燭,不讓停熄。如果燭盡香殘或杯盤破損,出生年月又有些牴觸,這起婚事就要告吹。若成,男家憑媒以聘書 ...

陝南剖膛

  陝南山區的山民們,不論誰家殺了肥豬或是獵獲了較大的野物,便要請鄰居相好來吃剖膛。這吃剖膛以肉為主,並無多少蔬菜搭配。只消磨上幾升黃豆,做起大碗豆腐,洗淨成筐洋芋,或燜或煮,弄一大鍋,用幾隻大盆盛起,放在院裡、碾盤或樹疙瘩上,由客人或蹲或站圍著去秘,那肉片切成如木梳大小足一指頭厚,那酒是成桶的自釀的包穀燒。 ...

  每年大暑前後,新谷登場時,農戶家家搶先徵新米飯或新米粉餜吃,謂之“吃新食”。有的人家還將新米飯和米餜,貢獻“五穀神”和祖先,禱祝年年五穀豐登 ...

節(苗族)

     吃新節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