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吃剖膛俗聞
陝南吃剖膛俗聞
陝南山區的山民們,不論誰家殺了肥豬或是獵獲了較大的野物,便要請鄰居相好來吃剖膛。這吃剖膛以肉為主,並無多少蔬菜搭配。只消磨上幾升黃豆,做起大碗豆腐,洗淨成筐洋芋,或燜或煮,弄一大鍋,用幾隻大盆盛起,放在院裡、碾盤或樹疙瘩上,由客人或蹲或站圍著去秘,那肉片切成如木梳大小足一指頭厚,那酒是成桶的自釀的包穀燒。只見那男男女女吃肉如吃豆腐,喝酒如喝涼水,吃得嘴角流油,喝得滿臉通紅。
平川人初進深山,見這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陣勢,常嚇的不敢動筷子。住久了,也與山民並無二樣。山裡人飲食溪流泉水,含礦物質多,易於消化,再加上勞動強度大消耗多,能吃善喝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山區也畢竟寂寞,遇到這種機會,男女同飲,老少共樂。老遠趕來,吃得一飽二醉,在夕的餘輝下,領了老婆娃,蹣跚著回家,夜裡做夢也打著飽嗝,笑出聲來。一頓剖膛常常要吃動半條肥豬,不過家家宰豬,人人可吃,頗有點原始先民們的屋大家住,有飯大家吃的遺風。
陝南哭嫁俗聞
“哭嫁”,是陝南姑娘出嫁時的一種儀式和傳統風俗。“哭嫁”,不是真悲,實是“喜嫁”,哭裡帶喜的“唱嫁”。所謂“哭”,並非真哭,只是用特有淒涼韻調來表達、抒發出嫁者的感情,所以叫“哭嫁歌”。
“哭”的內容,可分為三種,一是“哭胞親”,這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親的人未到之前進行。“哭”罷父母,再“哭”兄弟姐妹,透過“哭”,敘述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未報,傾訴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難以割捨、拜託兄嫂要孝敬速帶好年小的弟妹等。
例如“哭兄嫂”:
哭一聲哥也叫聲嫂呀,難割難捨骨肉同胞喲;兄嫂待妹千般好,為妹費心又操勞;這大恩小妹還未報,又得拜託二年高,爹孃前代妹多行孝。
二是“哭”百客。姑娘出嫁兩天,親威、朋友就送物品來(如被、單、衣、鞋)等,群眾叫“添箱”出嫁者便要逐人“哭”。
三是“哭迎親”(又叫“哭冤家”)。這是在迎親的來後進行。也是“哭嫁”的尾聲。它是以“哭”、“笑”、“諷罵”的反意來唱的,例如“哭紅葉和押禮”:
“迎親的來得實在早喲,那樹上鴉鵲還沒回巢”“押禮先生像條牛,走起路來慢悠悠、有心餵你一把草,怕你貪吃誤時候。”“紅葉牽線吃兩頭,不是冤家不聚頭”。
據說,這種“哭罵”是對迎親者的歡迎和感謝。此種習俗在秦巴山區農村較為流行。
中秋節吃新之俗
中秋佳節,天朗月華,盈如玉盤。湖北孝感除了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外,鄉間還有以鮮蔬瓜果祭月之俗。家家戶戶把一些新收穫的如芋頭、菱角、毛豆、花生、藕、慄等盛產的鮮蔬瓜果陳列於院落焚香祭月,賞月之時便剝食鹽水煮花生、毛豆、紅菱等,這一天還要吃粉蒸肉,十分愜意。此俗直至民初仍盛。這種以盛產的鮮蔬瓜果祭月以及吃這些鮮蔬瓜果賞月之俗與吃新之俗有關。
吃新之俗源遠流長,是我國最古老的民俗之一。農耕社會“民以食為天”,農民對年節十分盛重,除了舉行盛大的娛神活動外,清寒要舉行隆重虔誠的祭神活動,以祈禱年豐。鄉下即使再窮苦人家也要東借西湊準備一些魚肉葷腥吃團年飯,這便是鄉下人的第一次鮮(腥)。過了年,農民便櫛風沐雨在田間勞作,終於迎來了秋之收穫。他們把秋之色、秋之香、秋之味變成了可睹、可握、可以品嚐,透過品嚐來感受收穫的喜悅,於是遂形成吃新之俗。
吃新不是一個固定的日子。隨著農業技術發展,莊稼再也不是春種秋收,而是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有些地方的吃新是在麥子即將開鐮收割的日子;有些地方是在早谷搶割晚稻搶栽的復秋季節;即使在同一鄉里,吃新的日子也有所不同。這正如孝感民諺所說的:“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風。”孝感有些地方吃新是在“復秋”季節和“雙搶”的日子。因為吃新重在新字,吃的是早谷新米,那些即使是稍能善炊的農婦,用新米所煮出的飯剛柔合道,燥溼得宜,香溢滿堂。因為吃新不僅是為了慶祝收穫,也是為了迎接復秋的到來。為了補充營養,充沛體力,所以還要吃肉——這便是農民所期盼的第二次開葷(鮮)。故而湖北孝感民諺有:“鄉下佬,兩次腥,過了年就望吃新。”
洛南燎鍋底俗聞
洛南縣,農民移居新房時,有一習俗“燎鍋底”。
首先是搬遷的日子,一般都定在農曆三、六、九早上太陽剛泛紅時,因為人們認為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其次是搬家時,什麼東西都可以先搬去,惟有鐵鍋必須最後才搬。搬鐵鍋時還要烙個大鍋盔饃。這饃要在原來的舊鍋臺上先烙一面,然後蓋嚴用紅頭繩繞鍋一圈,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 ...
洛南抹紅臉俗聞
洛南縣北山一帶,有一種習俗,婚嫁迎娶,新親上門,興玩抹紅臉。在這地方,不管誰家姑娘的物件,從上門定親、迎親,以至到婚後回門,新女婿都要被同輩好友和岳丈家嫂嫂、姐妹抹幾回大紅臉。
每當新女婿來到岳丈家後,新娘屋裡的姐妹嫂嫂,招待熱情,談笑風生。她們表面上裝得若無其事,暗中藉著給新女婿端飯遞水之機相互使個 ...
俄羅斯吃肉為什麼先聞
因為這是俄羅斯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先聞一聞,看一看肉有沒有變質,如果沒有變質的話才可以吃,如果變質的話,就會將肉及時扔掉,更換新鮮的肉來食用。也和歷史原因有一定的關係。
俄羅斯人(Русские)一般指俄羅斯194個民族中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民族,屬歐羅巴人種,具有這一人種的基本特徵:淺色皮肢,柔軟的波狀發 ...
端午節食俗 端午節吃什麼?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 ...
中秋節的食俗---中秋節吃什麼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 ...
立春食俗,立春吃什麼好?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勳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
《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 ...
徽州臭鱖魚 聞著臭吃著香
很多人對徽菜的印象都是由一條臭鱖魚開始的。徽州臭鱖魚,統稱“桶鮮魚”,又俗稱“醃鮮魚”。所謂“醃鮮”,在徽州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
新安山莊的行政總廚葉新偉如今是黃山的名人,在央視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