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全文是什麼
名不正則言不順全文是什麼
名不正則言不順全文為: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缺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是儒家思想。名不正則言不順出自(《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缺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戰國時社會處於劇烈變化中,名實錯亂,名不副實,貴賤不明,同異不別,所以“正名”。這種“正名”的思想是從孔子那裡來的,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述了關於正名的政治倫理思想,正謂正定,名謂名分,實即禮樂等級制度。由此可見,“名不正則言不順”是儒家思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什麼意思
1、解釋:自身正了,即使不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釋出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2、出自春秋 孔子的《論語·子路》,《論語·子路》是出自《論語》的文章,共有30篇,有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思想,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語出孔子《論語·子路篇》。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釋出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3、此警句,在當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現實意義。 ...
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的含義
“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具體釋義如下:
不吃飯就會覺得飢餓,不讀書就會變得愚笨,含義為知識就是智慧和力量,人應該努力讀書,不斷充實自己,就像吃飯一樣,糧食可以飽腹,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使人充實有活力。 ...
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指的是哪本書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指的是《三國演義》。意思是文言的簡明精粹,舍其深奧板滯;學白話的生動淺顯,而棄其粗俗低劣。是明代蔣大器給《三國志演義》作序時,對《三國演義》語言風格的準確而形象的概括。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 ...
名不正言不順是哪家思想
1、名不正言不順是儒家思想。
2、孔子提出的正名的思想.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名不正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1、是儒家思想理論的一種。
2、名不正,言不順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
3、成語解釋:原指在名分上用詞不當,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後多指說話要與自己的地位相稱,否則道理上就講不通。
4、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名不正言不順是哪家思想
1、名不正言不順是儒家思想。
2、孔子提出的正名的思想.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名不正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順是儒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順是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他提出先正名才能使事情的發展脈絡得以清晰的顯現。名不正言不順出自《論語》。內容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翻譯為: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