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呂氏春秋察今中察今的意思

呂氏春秋察今中察今的意思

  察今:意為審察現在的社會形勢。察今為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第三中的第八篇。《呂氏春秋·察今》裡以刻舟求劍、循表夜涉、引嬰投江三個寓言講述了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著變化。《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年左右成書,是一部產生於戰國晚期的理論著作,是由呂不韋的門客集體編撰而成的一部論說性散文著作。今本分12紀,每紀5篇8覽,每覽8篇6論,每論6篇,共26卷,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約20萬言。

呂氏春秋察今都寫過什麼寓言故事

  1、刻舟求劍。寫了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裡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船停了,他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船已經前進,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的故事。比喻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問題。也比喻辦事刻板,不知變通;

  2、循表夜涉。寫荊國想要偷襲宋國,但要到宋國必須過水,於是他們派人先在水上作標記,以便夜晚渡河。但沒能安全透過,且有千餘軍卒在這次偷渡中葬身魚腹。告訴我們當時間發生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變化,否則會釀成大錯;

  3、引嬰投江。寫一個父親擅長游泳,小孩不會游泳卻

呂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

  《呂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的寓言故事較多,列舉其中3個,如下所示:

  1、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掩耳盜鈴,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4、其父善遊,文中寫一位父親想把孩子投入江中,原因卻是他的父親善於游泳,這真是荒唐之極,不由得讓人深思,做事不能不切實際,要正確的處理各種事情。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於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春秋是什麼學派的代表作

  《呂氏春秋》是雜家學派的代表作。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幹,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氏春秋》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所以《漢書· ...

春秋的簡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   《呂氏春秋》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   《呂氏春秋》的十二 ...

春秋又稱為什麼

  《呂氏春秋》又稱為《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前夕,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 ...

春秋常用的寓言故事

  1、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問題。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2、掩耳盜鈴:原為掩耳盜鐘。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3、循表夜涉:告訴我們當時間發生變化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隨之而變化,否 ...

春秋共有幾卷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 ...

春秋一共有多少個字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儒、墨、法、兵等學派的學說,成為當時秦國統一天下、治理國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子喬春秋都記著什麼

  1、《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乃呂不韋召集門下三千賓客,兼儒墨,合名法,編纂而成,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160篇《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雜家;   2、該書兼收幷蓄,細大不捐,是先秦思想文化之總結,以儒家為主流,以道家基礎,取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舍其消極避世的成分,旁採名、法、墨、兵、農、陰陽諸家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