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周文王繼承先輩以農為本的富民強國之策,倡導民眾發展農業生產,甚至本人親自參加生產勞動。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日,不敢盤於遊田等,因而使膴膴周原,堇荼如飴,百姓衣食豐足,國泰民安,奠定了和諧社會的基礎。
2、堅持以德治國的方針,廣施仁義,積善累德,敬老慈少,使岐周大地政通人和,民風淳樸,物阜民康,萬民歸心。文王治理下的西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畫地為牢等都成為千古美談。
3、不拘一格,廣納賢才。周文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納
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周文王繼承先輩以農為本的富民強國之策,倡導民眾發展農業生產,甚至本人親自參加生產勞動。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日,不敢盤於遊田等,因而使膴膴周原,堇荼如飴,百姓衣食豐足,國泰民安,奠定了和諧社會的基礎。
2、堅持以德治國的方針,廣施仁義,積善累德,敬老慈少,使岐周大地政通人和,民風淳樸,物阜民康,萬民歸心。文王治理下的西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畫地為牢等都成為千古美談。
3、不拘一格,廣納賢才。周文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納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的融合力、延續力等方面。
1、所謂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後,大都逐步中國化,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一部分。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過於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中國化。佛教開始流傳於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一帶,在公元一世紀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中國,經過魏晉、隋唐幾百年,傳播的結果是一部分變為中國式的佛教(如禪宗),一部分消融於宋明理學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2、所謂融合力,是指中國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於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當然,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包含有“同化”的意義。
中華文化的融合力,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簡單的偶然的文化現象,而是一種文化生命力的表現。具有如此強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在世界歷史上是少見的。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曾與日本學者池田大作有過一次著名的對話,在這次對話中,他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後周禁軍分為兩大系統:殿前司和侍衛司。
殿前司有兩大主力:鐵騎軍,控鶴軍,以及內殿直,散指揮等兵馬。
侍衛司有兩大主力:龍捷軍,虎捷軍,以及其它兵馬。
需要注意的是殿前司人少一些,但更受後周皇帝柴榮信任。侍衛司,殿前司合計12萬——14萬,以上就是後周的禁軍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