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哈尼族捉螞蚱節

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農曆六月 二十四日)後的第一個屬雞日或屬猴日舉行。哈尼人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 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螞炸,以一家 為單位,分頭捕捉。每家捉夠一竹筒(約二斤)後,就把螞蚱 一隻一隻撕五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屁股一堆,翅膀 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 未捉到的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 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靶粑吃,據說螞蚱肉很香甜。離 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 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極具民族特色的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乾的事,但殊不知在歷史悠久的哈尼族文化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捉螞蚱節。哈尼族的捉螞蚱是有一定的象徵的,據說可以驅災辟邪。美味可口的螞蚱肉,你吃過嗎。下面,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極具民族特色的哈尼族捉螞蚱節吧。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

  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您可能還會喜歡:

  精美絕倫的布依族刺繡文化

  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布依族轉場舞

  布依族隆重的節日:布依族四月八

  歡騰的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哈尼族的嘎湯帕節

  嘎湯帕節,是西雙版納哈尼族的主要節日。“嘎湯”這句哈尼族語,有的說是紀元年號,據說哈尼族的年號叫“嘎湯紀元”。但多數人則認為“嘎湯帕”意指永珍更新或萬物復甦,是新的一年的開始。

  1987年7月西雙版納州人大常委會根據全州哈尼族人民的共同心願,將嘎湯帕節正式決定為哈尼族的年節。嘎湯帕節雖然是哈尼族早已有之的傳統佳節,但從前沒有統一的節期。據傳,古時候的嘎湯帕節要過15天,以祭祖、宴請為主要內容。在過節的15天內,天天設宴飲酒,耗費極大。至哈尼族第14代祖先尊唐盤時,將過節的時間定為4天,規定從每年十月的第一個屬牛日舉慶,屬龍日結束。節日活動內容保留著以往的祭祖、宴請,增加了娛樂活動內容。節日來臨時,人們要煮米酒、舂磁粑、殺豬宰雞,備辦米飯、餈粑、米酒、肉食、茶葉在祖先靈位——阿培波羅前供祭、祈禱。各家各戶都要置辦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同斟共飲,互贈禮品聯絡感情。各村各寨則立秋千架、闢陀螺場,開展打鞦韆、打陀螺活動。男女青年穿戴一新,互相邀約到山上摘野果、採野花、對歌,盡情娛樂。喜歡打獵的男子漢,則三五結群串山打鳥或攆山圍獵。

  1987年州人大常委會將嘎湯帕節定為哈尼族的年節,過節時間統一為公曆1月2日至4日。節日活動由鄉政府或村公所統一組織,內容以文藝體育活動為主。節日期間,男女青年要表演傳統的竹筒舞、長竹杆舞和各種展示哈尼族風情的文娛節目。開展盪鞦韆、打陀螺、射弩等比賽和遊春活動。在山上對歌,盡情娛樂。昔日許多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動,已經被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所代替。


哈尼族過的是什麼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 ...

古代寒食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春節流程---正月十五元霄

  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 ...

祭灶小年習俗

  【祭灶】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 ...

祭灶灶神灶君的傳說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 ...

臘八的傳說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 ...

臘八的祭祀習俗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 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那麼,臘八節有何習俗呢?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