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十月過春節

  哈尼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自然宗教,其節日主要與自然崇拜、生活習俗有關。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祭母節、祭竜節。

  十月年 十月年,哈尼語稱"美首扎勒特"或"米索扎"。時間從夏曆十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直至屬猴日結束,歷時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長,內容最豐富的節日,類似漢族的春節。

  ??十月年的第一天,所有的哈尼山寨都打掃得乾乾淨淨。男女老少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姑娘們頭上、新衣上綴滿了閃閃發光的銀泡、銀鏈、銀牌,走起路來叮蹈作響,既好看又好聽。

  年節的頭天拂曉,家家婦女忙著舂粑粑,做團籽面,寨子上空響徹了“空通、空通"的舂碓聲。男人們忙著殺豬宰牛,烹製各種美味食品。屬龍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團籽和粑粑,不吃早飯。有的宰殺一隻大紅公雞,全家共食,表示閤家團圓。

  中午,人們在寨子廣場上架起高大的鞦韆,舉行盪鞦韆活動。好鬥的青年們則聚集在一起舉行陀螺比賽和摔跤遊戲。

  晚上,草坪上燃起熊熊篝火,人們圍火而坐,老人們唱起本民族民歌《哈巴卡》和《根古調》,小夥子們則敲響鋩鑼大鼓,姑娘們跳起歡樂的"扭股舞",男女老少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按照傳統規矩,年節的每天早晚吃飯前,家家都要用小簸箕抬著一蠱酒和三個團籽送到村口倒掉,意即祭獻祖宗。隨即又送一些食物到同宗輩數最大的人家去,以示不忘血緣祖根。

  年節裡,凡出嫁的姑娘都必須回孃家恭賀新禧,外甥要向舅舅討壓歲錢,孃家同宗親屬要好酒好肉款待,還要送些粑粑和煮熟的鴨蛋。

  哈尼族素來好客,過年期間要請附近的其它民族上家裡作客。即使是過路的陌生人也要熱情款待。吃過了還要送些粑粑、臘肉讓客人帶走。

  有的地方,年節期間要舉行"資烏都"活動,即歡樂幸福的酒會。各家各戶將烹製好的各種美味佳餚用小簸箕端到街心,順序擺在長長的蔑墊上,全寨人同飲共食,通街宴長達百十米,場面極為壯觀。

  傳說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夏曆十月間,當滿山櫻桃花開的時候,山間出了一個大妖魔,它糟踏莊稼,吞食人畜,弄得哈尼人不得安寧。有一天,它踏倒一戶人家的籬笆闖入宅院準備偷東西吃,突然看見牆邊一樹櫻桃花噴焰吐火,赤光灼灼,嚇得魂飛魄散逃出院來。它又闖入另一戶人家,撲向牛廄準備抓牛羊吃,主人急中生智,抓起一個銅盆甩了過去。"叮叮噹噹"的響聲將妖魔嚇跑了。晚上它又乘著夜黑摸進一戶人家,主人聽見"嘩啦嘩啦"的腳步聲,就點亮火把來瞧,明晃晃的火把又把妖魔嚇跑了。妖魔一天被嚇了三次,不敢再呆下去,從此就在哈尼山消失了。妖魔被嚇跑的這天據說是屬龍日,從此哈尼族就把每年夏曆十月第一個屬龍日定為歲首,作為過年的日子,十月年就此沿傳下來。

  祭母節祭母節是哈尼族傳統祭祀性節日。時間一般在農曆二月裡的第一個屬牛日。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輕的寡婦節衣縮食,含辛茹苦地將自己的兒子養大成人,並給他娶了媳婦成了家。但是,好心的母親卻得不到好報,兒子不但不孝敬母親,而且天天打罵母親,對母親的生活不聞不問,母親忍受不了折磨,便投河自盡。

  兒子的不孝造成了嚴重惡果,兒子也沒有因減少了母親而富裕起來,反而一天天窮困下去,最後只得討飯為生。這時,兒子才猛然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心痛改前非。因為母親是屬牛那天投河自盡的,兒子便把那天定為祭母日。為了懷念母親的恩情,兒子選擇了寨子附近的一棵大樹作為母親的象徵。

  [1][2]下一頁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四日舉行。

  關於這個節日有個傳說:相傳古時候,碧播寨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她與一個英俊的青年獵手相愛了,但她的父母不允許,硬把她許給了土司的獨眼兒子,姑娘悲痛欲絕。二月初四這一天,她上山砍柴,遇見了三個與她命運相同的姑娘,於是她們互相訴苦,最後,一起跳崖自殺了。事情過後,哈尼族人覺得這是很痛心的事,認為不該再繼續幹涉自己兒女的婚姻,於是,把二月初四這一天定為姑娘節。節日這天,未婚的小夥子向情人借來漂亮衣褲,打扮成姑娘的模樣,翩翩起舞陪伴情人,直到太陽偏西。已婚的男人這天要特別勤快,他們要為自己的妻子服務一天。

  祭龍(昂瑪節)

  雲南省哈尼族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一二月間舉行,節期為三天。

  哈尼族認為龍是他們的保護神。關於祭龍,有這樣的一個傳說:古時候,哈尼族的祖先來到哀牢山時,有個山魔天天來到寨子騷擾村民,還要村子每年二月給他送一個姑娘。後來有個叫碑孃的寡婦,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打扮成姑娘,送給山魔,夜晚,當山魔喝醉後,兩個小夥子拔出刀子刺殺山魔,山魔被殺,她的兩個兒子也力竭而亡。為了紀念這兩個小夥子,人們舉行這個節日。節日這天,全寨殺牲祭祀,並選出兩個小夥子裝扮成姑娘,在人們的簇擁下巡遊寨子一週。這天,青年人還要騎魔秋。此外,還要舉行賽歌、跳舞等活動。

  苦扎扎

  又稱“六月節”,哈尼語為莊稼即將豐收、豐足的日子即將到來的意思。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二至五天。

  節日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哈尼族人崇拜一個名叫“威嘴”的神人。每年五六月間,威嘴神人都要到山寨巡視,看看人、牲畜和莊稼,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為了感謝威嘴神人,人們籌辦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迎接神人進寨,以驅除邪害,保佑人民安寧幸福。這樣代代相傳,就成了今天的節日。

  節日裡,人們要準備豐盛的食品,還要宰殺牲畜祭祀神人。磨秋場是節日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磨秋場上人山人海,藝高膽大的小夥子往往爭先恐後地登場表演,以博得姑娘的愛慕。除此外,還有其他的活動,如跳舞、盪鞦韆、摔跤等。夜晚,全村老少圍坐在髯火旁,聽老人“講古”。

  節日的最後一天傍晚家家戶戶都要點燃一個火把,並舉火把照遍屋內的每一個角落,表示驅逐邪惡,然後將火把送到村邊的路旁,以先後順序,排成一條火龍,朝東南方向延伸,以示將邪魔驅向遠方。

  “開秧門”節

  每逢春耕之前,整個哈尼村寨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他們以古樸的傳統儀式——“開秧門”來迎接豐收播種的節日。一大早家家吃黃飯、紅蛋,並讓牛也吃黃飯糰,以示同甘共苫。據說,將來結出的稻穀會像黃飯一樣金黃,紅蛋一樣飽滿。

  飯後人們要在田間舉行隆重的“開秧門”儀式。他們穿上嶄新的服裝,前往寨裡最大的一塊水田,由承包這塊田的主人的主婦拔下第一把稻秧,請一位寨裡年紀大、威信高、富有生產經驗的長者栽下第一窩秧苗,祝賀秋天獲得豐收。隨後,大家才紛紛下田插秧。

  栽完秧後,哈價人(哈尼族支系)都要過一次“苗愛拿”(莫埃納)節——漢語意為“插完秧後的休息天”。這個節日選在農曆五月上旬的一天(有的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全寨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牛,各家分一份回去煮食,表示栽秧結束。按照當地習俗,在節日這天早飯前,要把一碗茶水、一碗酒潑在割來的青草上,然後再把一碗肉和一碗飯同青草包起來喂耕牛,以示對耕牛一年辛勤勞苦的慰勞。哈尼族認為莊稼是牛幫助人們種出來的,因此,節日期間應尊重牛,孩子放牛不騎牛背,不罵牛。過了“苗愛拿”節,就吹牛角號,宣佈耕牛可以休息了。

  “十月年”

  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為歲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紅河地區的哈尼族稱“十月年”為“扎勒特”,意即“舂糯米糰子”,其圓形象徵新年新歲,家人團聚,諸事圓滿,吉祥如意;西雙版納地區的哈尼族稱之為“嘎湯帕”,為“萬物更新”之意;思茅地區的哈尼族稱之為“合社扎”或“密色嘎”,均為“過年”之意。

  哈尼族支系多,各地年節時間也不大統一。滇南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一般以農曆十月的第一個辰龍日為首到申猴日過年結束,歷時五六天。節日裡,婦女舂糯米粑粑和糰子面,男人殺豬宰雞,烹製各種美味佳餚敬獻天地和祖先。年輕男女趕場聚會,談情說愛,或在郊外平坦的草坪摔跤,對歌作樂。節日期間寨子裡最熱鬧、最歡快的場面是舉行盛大的街心宴,又叫“長街宴”,哈尼語稱為“姿八多”,是輪流敬酒之意。各家各戶都爭相獻上一桌自己的拿手好菜擺到街心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烹調手藝,人們共同飲宴,共同祝福,共同娛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此外,在“六月年”(“苦扎扎”)、“昂瑪突”、“祭龍節”和其他節慶時都會舉辦“長街宴”。

  新米節

  新米節是哈尼族的傳統農事節日。哈尼語稱為“吃新米飯”;紅河州叫做“車實扎”,漢譯新米節;另有些地方稱“卡奴抽也”“約普墨切”。每年農曆八月,當田裡稻穀泛起楊梅色的時候,擇日舉行。有些地方選在龍日,因為“龍”在哈尼語裡有“多起來”“增添”的意思。哈尼人希望經過吃新谷、喝新谷酒的儀式,預祝稻穀豐收,越吃越多。節日這天早晨,每家戶主來到稻田邊,選一個穗長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穀、用樹葉包好掛在田裡,以示稻田多結稻穀。他們還採一把穀穗帶回家去,椿出新米,做成新米飯,擺設新谷酒,宴請村中頭人或家族親戚。他們還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在晚飯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飯,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餵狗。據說,很古以前,世間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時都被沖走了。水退後,一隻小鳥發現了一穗稻穀,正欲啄食,一隻狗嚇飛了小鳥,檢回了谷種,從此人們才重新種植水稻。因此,每逢哈尼人吃新谷,定要先獻給狗吃。也有地方傳說,是天神之女俄瑪揹著父親,偷偷將稻穀種送給人間,並教會哈尼人耕種的方法,結果天神震怒,將她變成狗發配人間。哈尼人不忘她的功德,因而年年祭獻。祭祀結束,家人及賓客們才開始享用豐盛的谷飯,新米酒。據說,吃得越多越飽越好,秋收時稻穀才會粒粒飽滿,永遠吃不完。過完新米節,便開始動鐮秋收了。

  “六月年”

  哈尼族傳統曆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個季節,每季為四個月。“六月年”,哈尼語稱為“苦扎扎”(庫扎扎),其含義是五黃六月,雨水頻繁,氣候溼熱,青黃不接,度過艱苦歲月;有的地方稱“耶苦扎”,“耶”指雨水季節,“苦”意為“枯萎”、“枯槁”,“扎”意為“吃”。

  “六月年”一般以農曆五月的第一個申猴日為節日的第一天(也有的地區在“火把節”期間或端午節期間),節期3至6天,是哈尼族主要節日之一。“苦扎扎”節兼有社交娛樂、預祝“五穀豐登,人畜安康”的意思。節日開始,從高山上砍回一棵筆直的青松木,在磨秋場上架設磨秋,義用慄木和藤條架起轉秋和蕩秋。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會聚在磨秋場騎磨秋、摔跤、歌舞作樂,村村寨寨殺豬宰牛,邀來四方親友同歡樂。

  西雙版納一帶的哈尼人稱“六月年”為“耶苦扎”,是每年在農曆六月間屬牛的日子舉行慶祝活動的節日,節期3至5天。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哈尼人民傳說中的火害蟲英雄阿陪明耶而定下來的。節日期間除殺豬宰牛、做糯米飯、舂餈粑舉辦酒席以示慶祝之外,還要舉行打鞦韆(磨秋)、打陀螺、跳歌等娛樂活動。據說過“耶苦扎節”打鞦韆能消災免難,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到鞦韆架下,爭著盪鞦韆,不能盪鞦韆的人也要爭著在鞦韆板上坐上片刻。

  扎勒特

  哈尼語,意為“捏製糯米糰子”。又稱“十月年”。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龍日舉行。

  哈尼族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個阿媽,生了三個兒子,他們分別變成豹、鳳和龍。長子和次子都不贍養老人,有一天,三子送給阿媽三包東西,它們分別變成稻穀、家畜和三對夫妻,使老阿媽過上了好日子。老阿媽想起了自己三子的孝心,於是,將此日定為龍日,以後演變成節日。節日的頭一天,村民把寨子的每一個角落都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洗澡換新衣。節日裡,人們都身穿節日的盛裝,顯得格外的精神。各家各戶還要春制糯米把餅、做黃米飯,釀製香甜的“悶鍋酒”。節日裡,要舉行祭祖先、神靈的儀式。祭畢,開始吃街心酒宴。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先人席,然後大家坐在桌子的兩邊,先向老人敬酒,接著互相敬酒。慶豐收,祝全寨平安,來年風調雨順。

  節日裡,還舉行各種活動。如盪鞦韆等。到了晚上,各村寨草坪上燃起簧火。青年男女在舞火旁載歌載舞,盡情歡樂。在墨江一帶,頭一年出嫁的新媳婦們,聚集在村外講述著自己的新婚體驗,嚴禁男人偷聽。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谷、姑娘節、敬老節、裡瑪主節、捉螞蚱節、吃新米節。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過節分三天進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殺一頭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給各戶。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殺一隻雞,父母給子女們叫魂, 先由寨外叫進屋裡,叫魂的範圍很廣,日常生產勞動所到之處都要叫到。野獸嚇著,雷響驚著和跌倒過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讓魂在受驚處躲下。認為叫過,人的身 體會強壯起來,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著簸糞,用幹蘆葦或易燃的樹條紮成火把,點燃後從家裡往外攆,把災難和鬼怪邪魔攆出去。然後把火把綁在樹上, 求火把神護佐莊稼和牲畜成長得好,不遭災,不得病。

  老人節

  是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舉行。老人節節日當天,全寨的老人聚 集在青松下以象徵健康長壽。然後由寨裡的晚輩舉行敬老儀 式。即晚輩們在鞭炮鑼鼓聲中向老人們獻米酒、糯米飯和魚 肉雞蛋等。接著,老人們在歡歌笑語中跳起圓圈舞。跳過舞 之後,老人們聚在一起邊喝酒邊當眾講述兒女對待自己的情 況,孝敬老人的受到讚揚,不孝者則受到批評並當場向老人 道歉。

  捉螞蚱節

  六月二十四後的第一個屬雞日或屬猴日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一一“昴瑪突”,“昂瑪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 開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祈求來 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活動已成為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昂瑪突”一般舉行3—5天,活動中,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 分男女老少圍成圓圈兒盡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舉行的宴會多達300多桌。長達幾百米,因此也稱作長龍宴。宴會上。寨中德高望眾的年長男子坐在龍 首,女子坐龍尾,其餘人坐中間。全村人一起喝著自釀的米酒,品嚐著各家主婦精心烹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飪技術比賽,又充滿了生活的溫馨,更展示 了哈尼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時您來到這裡,好客的哈尼人就熱情邀請您一起坐下,和他們共同分享這美好的生活。

  栽插結束後,綠春縣一帶的哈 尼 人都要過“苗愛拿”節。 “愛拿” 意思澤成漢語為“栽完秋後的休息天",時間一般在五 月上旬。節日當天,全寨子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羊,各家都分 一份。過了“苗愛拿”節,就可以吹牛角號。據說,吹牛角號是 對耕牛宣佈休息命令。這裡還有個民間故事:從前過“苗愛拿” 節時,一個牧童想把家裡的兩頭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勞動成性 的耕牛怎麼也不願上山,總往田裡跑。牧童沒辦法,就吹起牛 角號向耕牛說:“可愛的老牛,前些日子你們辛苦了,現在秧已 栽完,請你們休息吧。“耕牛聽懂了,撒著歡上山了。按當地群 眾的規矩,在節日這天的早飯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潑在 割來的青草上,然後把一碗肉和一碗飯同青草包起來喂耕牛。 另外,還要把栽秧期間用的犁耙、鋤頭洗乾淨擺在一定的地方。

  六月節

  哈尼語叫,"苦渣渣"節,一般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前後舉行,為期三至六天。節日裡殺牛祭神,青年們聚集一起 盪鞦韆、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有些地方在這天夜裡還 要在家裡點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每逢節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伴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過節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 葉鋪 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餚。除婦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圍坐在一 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節日,有著不同內容的哈 巴:過年,就唱過年的來歷;蓋房子、就唱房子怎麼蓋,最先在這裡蓋房子的老袒公是誰;結婚,哈巴歌手就淳淳告誡新郎 和新娘應當如何相愛,如何生兒育女。還要教人們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劃分以及農活如何安排等等。

  吃新谷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曆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揹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到了下午,把早上揹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裡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 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 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哈尼族特點: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佈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哈尼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其中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還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

  哈尼族習俗:

  西雙版納哈尼人的傳統節日, 從6月農曆新年的第一個尼烏斯開始,也就是3-5天的節日期間, 在節日期間,人們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吃飯、喝酒或出去散步的親戚朋友。

  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陀螺儀、竹舞等活動。生活沙沙作響:漢族稱為 "黃稻節" 或 "二月年"。

  哈尼節犧牲了摩卡布谷鳥和 "筆苦" 鳥的使者, 所以節日是聽到布穀鳥和 "筆苦" 鳥的第一個電話,選擇乾草的一天舉行,節日的結束。

  扎拉特:這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為它是在農曆十月舉行的,所以它也被稱為 "翻譯與現實",即10月年,六天前後。元旦那天,每個柵欄都要殺一頭豬。豬,無論大小,都按家庭均勻分佈。


哈尼族傳統節日

  1、祭母節   阿瑪施節又叫祭母節,時間是中國農曆二月龍日舉行。哈尼族民間祭祀節日。“阿瑪施”是哈尼語音譯,“瑪”意譯為“女性”、“母親”、“雌性”及“大”。“阿瑪”,有的地方叫“伏瑪”、“普瑪”,意譯為“神樹”或“神樹林”,所以有人把該節譯作“祭母節”或“祭神樹”。流行於雲南省廣大哈尼族地區。哈尼族雖信 ...

哈尼族傳統節日

  1、哈尼族姑娘節。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四舉行;   2、哈尼族祭龍。是重要的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二三月間舉行;   3、哈尼族龍笆節。每年農曆三月中旬由寨裡的“龍笆頭”擇具體日期舉行;   4、哈尼族裡瑪主節。意思是春天的盛會,又稱黃飯節或開秧門節;   5、哈尼族五月年 ...

彝族和白族的傳統節日之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彝族火把節;苗族在這一天祭“土地”神;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為白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這兩個少數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12米,根據平、閏年扎12或13道麥秸,插滿香、糖、果,以示豐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燒,男女老少載歌載舞。隨後小 ...

回族傳統節日之登霄節

  登霄,是阿拉伯語“米爾拉吉”的意譯,原意為“階梯”。   登霄節這天晚上,回族穆斯林聚集到本坊清真寺舉行禮拜、祈禱,以示紀念。這天晚上睡覺比較遲,一般都要聽開學阿訇講“沃爾茲”。   相傳,穆罕默德聖人在52歲時,伊斯蘭教曆紀元前一年(公元621年)七月二十七日夜晚,為了躲避一些反對派的攻擊和謀害,而到他 ...

回族傳統節日之阿舒拉節

  在伊斯蘭教歷正月十日舉行。阿舒拉源出希伯來文,意為“第十天”,一般指希吉來歷一月十日。相傳該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薩等先知得救的日子。還傳說這一天安拉創造了人、天堂和火獄等,因此,把這一天看做神聖的日子。680年阿里之子侯賽因因在該日被倭馬亞王朝所殺,所以這一天又成為什葉派紀念侯賽因的哀悼日,後來發 ...

回族傳統節日之法圖麥節

  回族的法圖麥節在每年的齋月十四,即伊斯蘭教歷九月十四日。為紀念穆罕默德的女兒、阿里的妻子法圖麥,由回族婦女親自出動,收斂錢糧,選擇一個住宅寬敞的回民家裡,架幾個特大鐵鍋,熬幾大鍋雜豆粥,烙一些油香或炸油香,請阿訇唸經祈禱並讚頌聖女的事蹟,回民也叫“女聖紀”,之後,讓全“坊”的男女老少一起來吃。這雜豆粥是用 ...

回族傳統節日之聖紀節

  聖紀節,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是紀念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   穆罕默德於伊斯蘭教曆紀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誕生於阿拉伯麥加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為“受到高度讚美的人”)。   玉溪市通海縣納古鎮2004年做“聖節”中“整裝待發”的牛肉   伊斯蘭教歷第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