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哈尼族的節日+哈尼族文化簡介

哈尼族的節日 哈尼族文化簡介

  哈尼族的節日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吃新谷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曆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揹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揹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裡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在農曆十月間過,哈尼人稱它為“扎樂特”。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曆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節日裡每個村寨都要舉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農曆十月,稻穀剛進倉,家家戶戶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悶鍋酒”,準備選屬龍日過年。過年的頭天,人們把家裡屋外、寨子的每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洗澡換衣。

  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

  然後,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閒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裡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吃新米節

  哈尼族居住地區,農曆七月左右,穀物逐漸成熟各戶要選擇自己的好日子進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動。過節時家長揹著籮筐到地裡拿些穀穗回來掛在門上,並且要拿稻俗杆製成“窩保波”,在“宗格”(倉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糧了,祈求神靈保佑糧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興旺發展。

  要殺一隻產蛋母雞獻飯,過年時殺的豬肥腸,豬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這時獻神。吃新米時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穀米上市,祈求年年有餘。

  哈尼族文化簡介

  哈尼族的民居特點

  哈尼族的住房風格較多地反映出農耕生活的特點,從建築形式來看,哈尼族建築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樓、土掌房、千腳落地的幹欄房、土司政權的衙署建築、一正二廂三合院瓦房等幾種型別。在建新房的過程中,哈尼族要舉行占卜屋基、測定正房中心、破土開基、立中柱、上正樑、賀新房等儀式。

  哈尼族的婚戀風俗

  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長到十五六歲就開始改變衣飾,表示已經長大成人,接著進入戀愛和結婚的階段。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動是自由的,村寨中設有專供青年男女進行娛樂和交往活動的場所——公房,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在公房裡盡情地娛樂遊戲和談情說愛,一旦情投意合,兩廂情願,就可以在公房訂下終身。

  哈尼族婚禮還保留有搶親的習俗,男方組織迎親隊前往女方家“搶新娘”,女方護親人員用糯米飯糰、泥塊、竹竿追打迎親、搶親人員。哈尼族支系的碧約人,在姑娘出嫁時,孃家要陪嫁一個精製的背籮,把嶄新的被褥、衣服和其他嫁妝裝在背籮裡面,由姑娘自己揹著,一直背到婆家。

  哈尼族的喪葬風俗

  哈尼族歷史上盛行火葬習俗,清代中葉以後,逐漸演變為術棺土葬,每個寨都有一條離村不遠的向陽山樑作為公共墳山。

  哈尼族的葬禮隨死者的性別和年齡不同而有差異,小孩、未婚未育的中青年男女、無子女的老人及非正常死亡的人,葬禮極為簡單。兒孫滿堂、福壽雙全的老人去世,葬禮極其隆重。哈尼族葬禮一般包括以下程式:守護接氣、鳴槍報喪、入殮蓋棺、報喪、奔喪、殺牲祭奠、選擇墓址、唸誦指路經和家譜、出殯送葬、入葬。

  哈尼族的禮儀習慣

  哈尼族質樸真誠、熱情待客。家中來了客人,全家老少就主動起身讓座,殷勤的主人雙手捧上一碗香味四溢的“燜鍋酒”請客人品嚐,然後主人從火塘中取出茶罐,給客人倒上一杯濃茶,把自制的菸絲裝到菸嘴裡,把煙筒捧到客人面前,與客人推心置腹地攀談。客人離開時,主人還要送上粑粑、醃肉、酥肉、豆腐圓子等食品。

  哈尼族很講究禮貌。人們途中相遇,總是笑臉相迎,親切問候,即使素不相識,也要打招呼、讓路,先讓對方過去。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

  哈尼族普遍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靈魂觀念構成了信仰的主要內容。人們對大自然如風、雨、雷、電、地震等及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現象,都認為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主宰著,這種神秘力量為“神”和“鬼”(精靈)兩個不同的屬性,並有善惡之別。

哈尼族節日“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曆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曆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

  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節日裡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到了新年的後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乾淨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百來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午後,經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後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捨不得吃的美味佳餚都一一獻出來。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

  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願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爾後男人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溫馨和諧、喜氣洋洋,笑語歡歌不絕於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絃、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四日舉行。

  關於這個節日有個傳說:相傳古時候,碧播寨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她與一個英俊的青年獵手相愛了,但她的父母不允許,硬把她許給了土司的獨眼兒子,姑娘悲痛欲絕。二月初四這一天,她上山砍柴,遇見了三個與她命運相同的姑娘,於是她們互相訴苦,最後,一起跳崖自殺了。事情過後,哈尼族人覺得這是很痛心的事,認為不該再繼續幹涉自己兒女的婚姻,於是,把二月初四這一天定為姑娘節。節日這天,未婚的小夥子向情人借來漂亮衣褲,打扮成姑娘的模樣,翩翩起舞陪伴情人,直到太陽偏西。已婚的男人這天要特別勤快,他們要為自己的妻子服務一天。

  祭龍(昂瑪節)

  雲南省哈尼族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一二月間舉行,節期為三天。

  哈尼族認為龍是他們的保護神。關於祭龍,有這樣的一個傳說:古時候,哈尼族的祖先來到哀牢山時,有個山魔天天來到寨子騷擾村民,還要村子每年二月給他送一個姑娘。後來有個叫碑孃的寡婦,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打扮成姑娘,送給山魔,夜晚,當山魔喝醉後,兩個小夥子拔出刀子刺殺山魔,山魔被殺,她的兩個兒子也力竭而亡。為了紀念這兩個小夥子,人們舉行這個節日。節日這天,全寨殺牲祭祀,並選出兩個小夥子裝扮成姑娘,在人們的簇擁下巡遊寨子一週。這天,青年人還要騎魔秋。此外,還要舉行賽歌、跳舞等活動。

  苦扎扎

  又稱“六月節”,哈尼語為莊稼即將豐收、豐足的日子即將到來的意思。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二至五天。

  節日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哈尼族人崇拜一個名叫“威嘴”的神人。每年五六月間,威嘴神人都要到山寨巡視,看看人、牲畜和莊稼,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為了感謝威嘴神人,人們籌辦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迎接神人進寨,以驅除邪害,保佑人民安寧幸福。這樣代代相傳,就成了今天的節日。

  節日裡,人們要準備豐盛的食品,還要宰殺牲畜祭祀神人。磨秋場是節日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磨秋場上人山人海,藝高膽大的小夥子往往爭先恐後地登場表演,以博得姑娘的愛慕。除此外,還有其他的活動,如跳舞、盪鞦韆、摔跤等。夜晚,全村老少圍坐在髯火旁,聽老人“講古”。

  節日的最後一天傍晚家家戶戶都要點燃一個火把,並舉火把照遍屋內的每一個角落,表示驅逐邪惡,然後將火把送到村邊的路旁,以先後順序,排成一條火龍,朝東南方向延伸,以示將邪魔驅向遠方。

  “開秧門”節

  每逢春耕之前,整個哈尼村寨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他們以古樸的傳統儀式——“開秧門”來迎接豐收播種的節日。一大早家家吃黃飯、紅蛋,並讓牛也吃黃飯糰,以示同甘共苫。據說,將來結出的稻穀會像黃飯一樣金黃,紅蛋一樣飽滿。

  飯後人們要在田間舉行隆重的“開秧門”儀式。他們穿上嶄新的服裝,前往寨裡最大的一塊水田,由承包這塊田的主人的主婦拔下第一把稻秧,請一位寨裡年紀大、威信高、富有生產經驗的長者栽下第一窩秧苗,祝賀秋天獲得豐收。隨後,大家才紛紛下田插秧。

  栽完秧後,哈價人(哈尼族支系)都要過一次“苗愛拿”(莫埃納)節——漢語意為“插完秧後的休息天”。這個節日選在農曆五月上旬的一天(有的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全寨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牛,各家分一份回去煮食,表示栽秧結束。按照當地習俗,在節日這天早飯前,要把一碗茶水、一碗酒潑在割來的青草上,然後再把一碗肉和一碗飯同青草包起來喂耕牛,以示對耕牛一年辛勤勞苦的慰勞。哈尼族認為莊稼是牛幫助人們種出來的,因此,節日期間應尊重牛,孩子放牛不騎牛背,不罵牛。過了“苗愛拿”節,就吹牛角號,宣佈耕牛可以休息了。

  “十月年”

  哈尼族以農曆十月為歲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紅河地區的哈尼族稱“十月年”為“扎勒特”,意即“舂糯米糰子”,其圓形象徵新年新歲,家人團聚,諸事圓滿,吉祥如意;西雙版納地區的哈尼族稱之為“嘎湯帕”,為“萬物更新”之意;思茅地區的哈尼族稱之為“合社扎”或“密色嘎”,均為“過年”之意。

  哈尼族支系多,各地年節時間也不大統一。滇南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一般以農曆十月的第一個辰龍日為首到申猴日過年結束,歷時五六天。節日裡,婦女舂糯米粑粑和糰子面,男人殺豬宰雞,烹製各種美味佳餚敬獻天地和祖先。年輕男女趕場聚會,談情說愛,或在郊外平坦的草坪摔跤,對歌作樂。節日期間寨子裡最熱鬧、最歡快的場面是舉行盛大的街心宴,又叫“長街宴”,哈尼語稱為“姿八多”,是輪流敬酒之意。各家各戶都爭相獻上一桌自己的拿手好菜擺到街心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烹調手藝,人們共同飲宴,共同祝福,共同娛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此外,在“六月年”(“苦扎扎”)、“昂瑪突”、“祭龍節”和其他節慶時都會舉辦“長街宴”。

  新米節

  新米節是哈尼族的傳統農事節日。哈尼語稱為“吃新米飯”;紅河州叫做“車實扎”,漢譯新米節;另有些地方稱“卡奴抽也”“約普墨切”。每年農曆八月,當田裡稻穀泛起楊梅色的時候,擇日舉行。有些地方選在龍日,因為“龍”在哈尼語裡有“多起來”“增添”的意思。哈尼人希望經過吃新谷、喝新谷酒的儀式,預祝稻穀豐收,越吃越多。節日這天早晨,每家戶主來到稻田邊,選一個穗長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穀、用樹葉包好掛在田裡,以示稻田多結稻穀。他們還採一把穀穗帶回家去,椿出新米,做成新米飯,擺設新谷酒,宴請村中頭人或家族親戚。他們還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在晚飯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飯,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餵狗。據說,很古以前,世間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時都被沖走了。水退後,一隻小鳥發現了一穗稻穀,正欲啄食,一隻狗嚇飛了小鳥,檢回了谷種,從此人們才重新種植水稻。因此,每逢哈尼人吃新谷,定要先獻給狗吃。也有地方傳說,是天神之女俄瑪揹著父親,偷偷將稻穀種送給人間,並教會哈尼人耕種的方法,結果天神震怒,將她變成狗發配人間。哈尼人不忘她的功德,因而年年祭獻。祭祀結束,家人及賓客們才開始享用豐盛的谷飯,新米酒。據說,吃得越多越飽越好,秋收時稻穀才會粒粒飽滿,永遠吃不完。過完新米節,便開始動鐮秋收了。

  “六月年”

  哈尼族傳統曆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個季節,每季為四個月。“六月年”,哈尼語稱為“苦扎扎”(庫扎扎),其含義是五黃六月,雨水頻繁,氣候溼熱,青黃不接,度過艱苦歲月;有的地方稱“耶苦扎”,“耶”指雨水季節,“苦”意為“枯萎”、“枯槁”,“扎”意為“吃”。

  “六月年”一般以農曆五月的第一個申猴日為節日的第一天(也有的地區在“火把節”期間或端午節期間),節期3至6天,是哈尼族主要節日之一。“苦扎扎”節兼有社交娛樂、預祝“五穀豐登,人畜安康”的意思。節日開始,從高山上砍回一棵筆直的青松木,在磨秋場上架設磨秋,義用慄木和藤條架起轉秋和蕩秋。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會聚在磨秋場騎磨秋、摔跤、歌舞作樂,村村寨寨殺豬宰牛,邀來四方親友同歡樂。

  西雙版納一帶的哈尼人稱“六月年”為“耶苦扎”,是每年在農曆六月間屬牛的日子舉行慶祝活動的節日,節期3至5天。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哈尼人民傳說中的火害蟲英雄阿陪明耶而定下來的。節日期間除殺豬宰牛、做糯米飯、舂餈粑舉辦酒席以示慶祝之外,還要舉行打鞦韆(磨秋)、打陀螺、跳歌等娛樂活動。據說過“耶苦扎節”打鞦韆能消災免難,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到鞦韆架下,爭著盪鞦韆,不能盪鞦韆的人也要爭著在鞦韆板上坐上片刻。

  扎勒特

  哈尼語,意為“捏製糯米糰子”。又稱“十月年”。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龍日舉行。

  哈尼族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個阿媽,生了三個兒子,他們分別變成豹、鳳和龍。長子和次子都不贍養老人,有一天,三子送給阿媽三包東西,它們分別變成稻穀、家畜和三對夫妻,使老阿媽過上了好日子。老阿媽想起了自己三子的孝心,於是,將此日定為龍日,以後演變成節日。節日的頭一天,村民把寨子的每一個角落都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洗澡換新衣。節日裡,人們都身穿節日的盛裝,顯得格外的精神。各家各戶還要春制糯米把餅、做黃米飯,釀製香甜的“悶鍋酒”。節日裡,要舉行祭祖先、神靈的儀式。祭畢,開始吃街心酒宴。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先人席,然後大家坐在桌子的兩邊,先向老人敬酒,接著互相敬酒。慶豐收,祝全寨平安,來年風調雨順。

  節日裡,還舉行各種活動。如盪鞦韆等。到了晚上,各村寨草坪上燃起簧火。青年男女在舞火旁載歌載舞,盡情歡樂。在墨江一帶,頭一年出嫁的新媳婦們,聚集在村外講述著自己的新婚體驗,嚴禁男人偷聽。


哈尼族節日哈尼族有什麼節日

  在歷史悠久的哈尼族文化中,節日文化是其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扎扎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人們會以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等活動來慶祝節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瞭解一下哈尼族這些獨具特色的民族節日吧。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 ...

頗具民風的哈尼族獨特飲食文化

  哈尼族人民世代以農耕為主,特殊的生存環境從而使哈尼族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哈尼族文化不僅在繼承中不斷髮展,同時也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因此飲食文化獨樹一幟。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頗具民風的哈尼族獨特飲食文化吧。   哈尼族過去日食兩餐主食是當地產的稻米,玉米為輔,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飯粑粑、米線 ...

美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聖瓦倫丁節   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聖瓦倫丁節,又稱情人節,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古羅馬時代的牧神節,就是一個情侶們的節日。是日男女青年歡聚一堂,姑娘們把表達愛情的祝詞放在籤筒裡,小夥子依次抽籤,抽到哪位姑娘的祝詞,那位姑娘就成為他的戀人。   萬聖節:   11月1日萬聖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萬聖節前夜, ...

民族節日文化遺產的區別

  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充分展現。民族節日可以是世界文化遺產,但不是所有的民族節日都是世界文化遺產,向該專案的國際部門申報並透過的才是世界文化遺產。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是   A.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首要標誌   B.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

中秋節節日飲食文化有哪些

  1、吃月餅。吃月餅“中秋佳節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每當風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際,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   2、吃鴨子。吃鴨子我國雲南的仫佬族鄉親都要在八月十五這天買餅子,殺鴨子,歡度這個傳統節日。   3、吃田螺。至於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 ...

求茶傳統歷史文化簡介

  茶的歷史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代表, ...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物質層面   1、傳統節日中的飲食文化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節日裡蘊藏著豐厚的“吃”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絕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是在古老祭祀儀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伴隨著祭神、祭祖以及節日飲食而逐漸形成一種習俗的食物,都負載著一種深厚的民俗情感。它們不僅為後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