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和魏徵是同一個人,在新中國簡化漢字之前,徵是徵的繁體字,但是後來隨著新中國簡化漢字運動中逐漸將其統一成徵,因此,魏徵就是指魏徵,現在的用法應該以簡體的魏徵為主。魏徵同魏徵,字玄成,鉅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文史家、思想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之為一代名將。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被封為鄭國公,諡號為文貞。
1、愛民,關心民眾的勞苦;
2、養民,不要過度掠奪民眾;
3、從民,根據民意任用賢人;
4、信民,取信於民;
5、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
6、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善聽正確意見;
7、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合縣幷州,以減輕人民負,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唐太宗在位時期,武則天最高位至嬪妃,並未獲得過多李世民的愛,根據歷史,應該有如下原因:
1、年齡的差別:武則天14歲入宮,此時李世民已經38歲,年齡差別較大。
2、武則天14歲便展現了個人的氣魄與膽量,在歷史故事“武則天馴服獅子驄”中有記載,可能不符李世民的喜愛。
3、李世民的正室長孫皇后為人賢德深受李世民垂愛,且晚年患病令李世民深憂。
4、李世民作為歷史公認的優秀君主,其在位時應更多忙於朝政。
唐太宗把魏徵比作鏡子,是因為魏徵是一個諍臣,從來都是直諫無懼,據理力爭。唐太宗很怕他,因為很多時候在他面前沒面子,唐太宗很煩他,因為只要他提的意見和建議唐太宗不採納,他就反覆提,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可是,唐太宗也絕對離不開他,因為唐太宗知道,這個人雖然耿直,但他所說的幾乎全都是對的,這樣一個大臣,可以讓他成 ...
因為唐太宗並不認為武則天是篡奪大唐江山的人。
雖然李世民相信了必有武姓之人篡奪大唐江山的預言,但是在以男性為尊的封建社會中,女子連官都無法做,更別提成為天下共主了,因此,武則天雖姓武,但反而因為是女兒身而被唐太宗排除,轉而將目光轉到其他可疑人物身上,甚至戰功赫赫的李君羨僅僅是因為其封號武連縣公中帶有武 ...
“不學,牆面,蒞事惟煩”。也就是說不學習的話,就一無所知,等到遇到問題時什麼事都解決不了只能心煩。
原文如下: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向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 ...
李世民,即唐太宗,生於武功之別館,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 ...
1、魏徵是唐代有名的諫臣,作為給皇帝挑錯的人魏徵與李世民之間也是少不了有趣的事情。而這位大臣也更是讓李世民愛恨交加。
2、魏徵“敢說話”,面對皇帝從不膽怯。李世民的皇位是靠著玄武門事變而奪來的。在李淵打天下時李世民可謂是出了不少力,也立了不少功勞,可是李淵卻立了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為太子。這讓李世 ...
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一般指魏徵,魏徵,字玄成,鉅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魏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