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大約歷史多久

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大約歷史多久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歷時約八年;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為何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1、重文輕武,漢人血性消磨殆盡!“安史之亂”的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而藩鎮割據又導致了五代十國疊起。為了防微杜漸,宋太祖採取了“杯酒釋兵權”。

  2、進取心減退,西域脫離漢地愈千年!“安史之亂”之後,不但安西四鎮淪落敵手,就連隴右之地亦失陷於吐蕃之手,漢文明對於中亞的影響消失殆盡,直到1000年後的大清乾隆年間,才有重新踏上封常青、高仙芝曾經為之奮鬥過的土地。

  3、包容性降低,中原政權越來越自我封閉。“安史之亂”在漢民族的心中成為永遠的痛,並被打上胡族作亂的印記,從而產生了對外族的排斥情緒。

為什麼安史之亂後唐朝沒有直接滅亡

  安史之亂直接終結了唐朝的輝煌盛世,是唐興衰的轉折點,但是沒有那麼致命,因為其性質還是屬於僱傭軍反叛,既不是農民起義,也不是外族入侵,所以安史之亂是給唐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困局,但不是死局。

  唐朝在經濟和軍事兩方面做了正確的改變,這是唐朝沒有直接滅亡的最直接原因:

  在經濟方面,安史之亂後,唐對其疆域的控制力直線下滑,雖然失去了對河北河南的掌控,但是成功的維持住江淮一帶,這是唐朝還能存活百來年的直接原因,靠著隋朝的運河體系,江淮一帶成為唐的主要收入來源,直接起到輸血救命的效果;在軍事方面,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統治者意識到藩鎮不可靠,著力打造出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即神策軍。唐實力逐漸恢復後也使得外交漸漸改善,並戰勝了吐蕃南詔聯軍,進一步維持了唐朝的統治。


為何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中國唐代的一場政治叛亂,因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因此也被稱作天寶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他耽於享樂,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其中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人 ...

怎麼平定的

  1、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   2、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3、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 ...

後誰當皇帝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當皇帝,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肅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   唐朝的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做了皇帝。先後於至德二年(公 ...

是成語嗎

  1、安史之亂是成語。   2、典故:   唐朝地方割據勢力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次年佔領唐都城長安,玄宗李隆基逃到蜀中。肅宗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至公元763年叛亂被平定。唐朝統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 ...

是誰平定的

  1、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   2、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3、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 ...

簡介

  1、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 ...

時間

  1、安史之亂時間: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2、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