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安史之亂是成語嗎

安史之亂是成語嗎

  1、安史之亂是成語。

  2、典故:

  唐朝地方割據勢力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次年佔領唐都城長安,玄宗李隆基逃到蜀中。肅宗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至公元763年叛亂被平定。唐朝統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怎麼平定的

  1、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

  2、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3、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安史之亂後誰當皇帝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當皇帝,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肅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

  唐朝的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做了皇帝。先後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唐肅宗曾與回紇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致使洛陽遭受很大的破壞。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討安史,使唐朝危而復興。在位7年,762年在宮廷變亂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唐肅宗死後,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皇后等,擁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將肅宗葬於建陵(今陝西省禮泉縣)。


是誰平定的

  1、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   2、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3、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 ...

簡介

  1、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 ...

時間

  1、安史之亂時間: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2、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

為何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1、重文輕武,漢人血性消磨殆盡!“安史之亂”的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而藩鎮割據又導致了五代十國疊起。為了防微杜漸,宋太祖採取了“杯酒釋兵權”。   2、進取心減退,西域脫離漢地愈千年!“安史之亂”之後,不但安西四鎮淪落敵手,就連隴右之地亦失陷於吐蕃之手,漢文明對於中亞的影響消失殆盡,直到1000年 ...

是誰發動的

  1、安史之亂是指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對唐朝的一次叛亂。   2、安史之亂是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

唐朝著名的大約歷史多久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歷時約八年;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 ...

為什麼平定功勞全在朔方節度使

  朔方節度使,統領朔方軍,對平定叛亂起到關鍵性作用。安祿山造反之前,原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因是安祿山近親被撤換,由朔方右廂兵馬史、九原太守郭子儀接任節度使,朔方軍接連收復長安、洛陽,極大的鼓舞了唐軍士氣,統帥郭子儀戰功赫赫,被封司徒、代國公、食邑千戶。不久,郭子儀入朝謝恩,肅宗以罕有規格接待他,並撫著郭子儀的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