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
2、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
3、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商鞅思想體現了法家法、術、勢三派中的法派。
商鞅墓位於今陝西省合陽縣城東23公里處的洽川鎮風景名勝區秦驛山腳下,墓高三米多,直徑十餘米。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法聖墓。商鞅被車裂後,法家的後學者收殮商鞅的遺骨準備偷運回商鞅故里衛國安葬,在黃河德豐渡口被秦國守軍截獲,當地百姓與守軍便將商鞅遺骨草草埋葬於附近的秦驛山之下,後來法家的後學者尋訪至此為商鞅立了墓碑上書"商君之墓"。
該學派20世紀30年代開始萌芽,40年代中期開始形成的一個法國史學流派,60年代時開始有世界性影響。年鑑派創始之前,其創始人的思想不過是倡導反對蘭克模式的“新史學”思想的一部分,是反蘭克模式的前驅、德國史學家蘭普萊希特和法國史學家貝爾的思想的後繼者和發揚光大者。尤其是貝爾和他1900年創辦的《歷史綜合評論》,反對事件的歷史和經驗的歷史,被認為是孕育了年鑑派。
1、商鞅原名衛鞅,他是衛國人,早年曾在魏國為官,後轉投秦國,秦穆公立志改革,重用了衛鞅,而衛鞅不負眾望,在秦國20餘年,將秦國改革成一個依法治國的國家,而秦穆公為表彰其對秦國的突出貢獻,將商於的地方分封給了衛鞅,所以衛鞅才用了商鞅之名;
2、 後秦穆公去世,其子贏駟即位,在其伯父贏虔的慫恿下加之因改革 ...
商鞅,生於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逝世,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 ...
1、商鞅入秦變法,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具有創新精神;
2、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 ...
董仲舒,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 ...
在陝西合陽縣洽川鎮南端的秦驛山下,原先有一座“商鞅墓”,直徑十餘米,高三米多,墓前樹有一米多高的石碑,上書“商鞅之墓”。
商鞅原名衛鞅,他為秦孝公打了大勝仗,得了西河之地,秦孝公就封他為候,把商於一帶的十五座城封給他,稱他為商君,衛鞅就叫商鞅了。
公子虔這幫人自然得了勢。秦惠文王給商鞅加了個謀叛的 ...
商鞅是法家的傳承者,商鞅的變法思想與韓非的法家思想極為相似,都要求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都主張依法治國,除了國君,所有人都要臣服於並且遵守法律。準確應該說韓非的法家思想被商鞅發展並運用於實踐中了。 ...
商鞅的經濟思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歸正:一、商鞅和商君學派的歷史觀、名利論。商鞅和商君學派認為人類歷史是發展的、變化的,並認為人類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政治、經濟都有不同的特點。第一個階段是“昊英之世”,以伐木殺獸,人民少而木獸多。第二個階段“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