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守衛邊疆,依制可配備部分數目的衛隊。朱棣封燕王於北京,對元朝殘餘勢力進行追剿。朱元璋病逝後,因皇太子早喪而由皇太孫即位。新皇建文帝逐步削減藩王權力,引發諸王不滿,燕王以清君側為名,進兵南京,史稱“靖難之役”。燕王朱棣登基之後認為藩王權利過大,擁兵自重,開始進行削藩政策。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守衛邊疆,依制可配備部分數目的衛隊。朱棣封燕王於北京,對元朝殘餘勢力進行追剿。朱元璋病逝後,因皇太子早喪而由皇太孫即位。新皇建文帝逐步削減藩王權力,引發諸王不滿,燕王以清君側為名,進兵南京,史稱“靖難之役”。燕王朱棣登基之後認為藩王權利過大,擁兵自重,開始進行削藩政策。
鄭和為朱棣立下功勞:
1、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
2、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3、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六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於明洪武四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
為鼠的帝王將相: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受封為燕王,指揮了洪武朝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並取得大勝。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侄兒建文帝。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出兵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然而他多疑好殺,靖難之役後殺死多位建文帝忠臣。去世後有16名妃子被迫殉葬。原廟號太宗,後由明世宗改為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十三陵之長陵。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時事征伐,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變,起兵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後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提高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力。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年—1424年)。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餘黨,朱棣採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誅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學生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誅十族。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將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親信大臣誅殺並滅門,耿炳文、盛庸、平安、鐵鉉、何福、梅殷、卓敬、練子寧、陳迪等眾多建文舊臣舊將被處死或受到迫害而自殺身亡,後來又殺瞭解縉、景清等大臣。朱棣透過派遣鄭和下西洋和設立東廠,使宦官的地位開始得到提升,但也由此埋下了明朝宦官專政的禍根。去世後有16妃和數百宮女生殉。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藩北平,當時元朝的殘餘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平並不安寧,他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平,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的。
朱棣在北平期間,在眾多功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殘餘勢力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也由此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藩。在先後削奪了五位藩王后,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在朝廷大軍壓境下,僅有800士兵的朱棣只好立即採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平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之役。
洪武時期的功臣只剩下了沒有敗績的老將郭英、耿炳文,但不得朝廷信任,因此朝廷派一些年輕將領掛帥。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它的一系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搗南京策略的明智,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即位後先是派兵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之內,設立交趾布政司。之後又五次北征蒙古,打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在文化事業上,加強儒家文化思想的統治,大力擴充國家藏書。永樂四年(1406年),至御殿觀覽圖書,問大學士解縉:“文淵閣內經史子集全備否?”解縉回答:“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他又說,士人家稍有餘資,便欲購書,況於朝廷?遂召禮部尚書鄭賜遣使購訪天下遺書。又指示購奇書要不惜代價,“書值不可計價值,唯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永樂元年(1403年)命解縉等人編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技藝之言,各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動用文人儒臣3000餘人,輯古今圖書8000餘種,謂“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於永樂六年(1408年)編成,共22877卷,裝成11095冊,定名為《永樂大典》。藏於“文淵閣”中,對儲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貢獻。遷都後,在宮內東廡南,又建“文淵閣”,南京之書,大量北運,把《永樂大典》運至北京後,專貯於“文樓”。使明代國家藏書建設發展迅速。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實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現僅存世3%。
永樂時全國範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於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徵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永樂十八年(1420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明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洪武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勢大難圖,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為圖燕王,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燕王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燕王。張信為燕王舊部,此時遂降燕,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裝瘋以麻痺二人),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燕王舊部,降燕從戰者甚多。燕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擅長於防守)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伐燕。先鋒抵雄縣,為燕師所襲,九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相當於僱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
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建文帝於三年復齊、黃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燕師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燕,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攻下南京後,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覆幾天的勸進之後,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榜其名曰奸臣,實行族誅之法,族人無少長皆斬,妻女發教坊司(充當妓女),姻黨悉戍邊。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
此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遂繼續實施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並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建立廠衛,繼又遷都北京(見永樂遷都),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駕崩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
廟號 (星座www.meiguoshenpo.com)
為什麼明朝在明成祖之後的皇帝都只稱宗了呢,原來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朱棣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以使其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於太廟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