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淵明的不慕榮利,表現的是他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也表現了他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不願同流合汙的生活態度,從這一點來看有其進步的意義;
2、“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為人準則,他所謂“道”,偏重於個人的品德節操方面,體現了儒家思想,要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決不為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汙自己,其精神值得當代人學習;
3、喜歡他摒棄官場,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喜歡他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學習態度;
4、陶淵明
1、陶淵明的不慕榮利,表現的是他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也表現了他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不願同流合汙的生活態度,從這一點來看有其進步的意義;
2、“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為人準則,他所謂“道”,偏重於個人的品德節操方面,體現了儒家思想,要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決不為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汙自己,其精神值得當代人學習;
3、喜歡他摒棄官場,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喜歡他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學習態度;
4、陶淵明
陶淵明是一位隱士,菊花大多生長在偏僻的地方,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也是花中的隱士。周墩頤在《愛蓮說》中寫到:“菊,花之隱逸者也”。陶淵明隱居的地方比較偏僻簡陋,一般嬌豔名貴的花也不會在此生長,只有菊花與他為伴。正因為這些,陶淵明對菊花有著特殊的好感,因此也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與愜意。
菊花不以嬌豔的姿色取媚於時,而是以素雅堅貞的品性見美於人。陶淵明被戴上“隱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稱為“花之隱逸者菊花的品性”,已經和陶淵明的人格交融為一。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稱,“陶菊”象徵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氣。
陶淵明生於352或365年,427年去世,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從其詩中可看出喜歡菊花 ,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且一生寫了很多關於菊的詩文,足以表達其對菊花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