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四面楚歌的典故

四面楚歌的典故

  1、《四面楚歌》講的是公元前202年,已成大勢的劉邦率領軍隊奮力追擊圍剿項羽及其部下,最後劉邦裡外佈置多層兵力,於垓下將項羽部隊緊緊包圍住。

  2、此時被包圍多日的項羽軍隊,經過幾次激戰,已彈盡糧絕,死傷眾多,一時無法突出重圍。劉邦為使項羽計程車兵歸降,讓四面包圍住項羽軍隊計程車兵在夜裡開始唱起了楚地的民歌。

  3、夜裡聽到從四面八方傳來的楚國民歌,項羽計程車兵們思念起了遠方的家人,熱淚盈眶,只想早日歸家,一個個都喪失了鬥志。最後項羽被追剿於烏江邊上,窮途末路,遂自刎於江邊。

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

  典故:楚漢相爭,項羽被劉邦圍困與亥下,夜晚,劉邦命手下軍士大唱楚地的民歌,項羽的軍士思鄉心切,無心戀戰,最終大敗,項羽烏江自刎。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常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近義詞:山窮水盡,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盡頭,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出自宋朝陸游的《遊山西村》。

  反義詞:左右逢源,意思是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後也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非常順利,出自先秦朝孟軻的《孟子-離婁下》。

由楚漢相爭而來的,四面楚歌的典故

  有人說:“我不怕四面楚歌臨敵千萬,我只怕你輕易放手不戰而降。”這是多麼痛的領悟,連四面楚歌項羽自刎烏江都不害怕的人,就怕你輕易說要放棄。那麼,四面楚歌是有怎麼的典故呢?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講訴。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賓士。駿馬不能賓士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只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得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裡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項王兵敗垓下,在烏江自刎,有關歷史上這一典故,李清照曾寫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對項王的敬佩,思念之情。毛澤東也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利是典故和介紹

  過年派“利是”,目的是花錢花得開心。“利是”派出去的時候,一定要見到笑臉,這封利是就像撿回了一個歡樂,雙方都興高采烈。   新年期間,除了去酒樓吃飯要為服務員派發“利是”,長輩為孩子派發“利是”,給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假期過後,公司還派開工“利是”,取其凡事順利的意頭,且每封開工“利是”內附一張心意卡, ...

孝義典故之陸績懷桔

  陸績懷桔(網路)   詩曰: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桔三枚。   三國時期的陸績,字公紀,是當時吳國(今江蘇蘇州)人,是個天文學家。父親陸康,曾經在廬江當過太守,與將軍袁術私交很好。陸績自小受父親高風亮節的薰陶,深懂孝、悌、忠、義之道。   有一次父親帶六歲的陸績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提出的問題,陸 ...

孝義典故之閔損蘆衣

  閔損蘆衣(網路)   詩曰:孝哉閔子,衣蘆御車,感父救母,千古令譽。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後妻,後妻又連續生了兩個弟弟。人都有私心,因為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後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後母平時對子騫很不好。嚴冬,後母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穿著保 ...

孝義典故之黃香溫凊

  百善孝為先,孝,一直都是中國人極為看重的品質。從古至今,都流傳著許多孝子的故事,其中就有個年紀雖小、卻懂大孝的主人公—— 黃香。   黃香溫凊()   詩曰:黃香九歲,母喪父存,溫衾扇枕,奉侍晨昏。   東漢時有個人,姓黃名香,字文強。在他九歲的時候,母親便病故了。雖然黃香只有九歲,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

綠帽子的典故

  古時候,有一對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婦,生得嬌豔可人、風韻猶存,平時在家裡做點針線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徠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個生意人,要經常到外地去做生意,兩口子的日子過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裡,妻子就不免枕冷襟寒、寂寞難耐,終於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個賣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時候, ...

繁峙民諺典故

  民諺俚語,是本土歷史文化的結晶,若鄉間之土特產,吸一方水土之靈氣,雖土而風味獨特,千百年燴炙人口而傳承不息。繁峙上點年紀的人都熟知“姬太爺的靴子——好底板”這一民諺即誇某個人為官清廉正直,也形容某家家資殷實,其典故源於繁峙一任縣令姬泰聚。姬泰聚,字星亭,道光年間進士出身。祖籍河南裕州人。道光二十五年任繁峙 ...

月餅的典故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