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繁峙民諺典故

繁峙民諺典故

  民諺俚語,是本土歷史文化的結晶,若鄉間之土特產,吸一方水土之靈氣,雖土而風味獨特,千百年燴炙人口而傳承不息。繁峙上點年紀的人都熟知“姬太爺的靴子——好底板”這一民諺即誇某個人為官清廉正直,也形容某家家資殷實,其典故源於繁峙一任縣令姬泰聚。姬泰聚,字星亭,道光年間進士出身。祖籍河南裕州人。道光二十五年任繁峙知縣,舊縣誌有傳:“熟悉史事而不以明察為能,訟者至以理諭遣,久之民亦無梗化者,本職二十一年清苦若諸生”。清廉而愛民,深受人民擁戴。後升任潞安同知,卒後葬繁峙縣城東門外。依清制“清官掛靴,贓官摘帽”,朝靴懸掛於繁峙縣城東門洞內供人觀瞻。此靴肥大,靴底堅實,加以姬縣令深得人心,故演化這一民諺。此靴解放初尚可看到,後隨著城門的拆除而消失,但這位清官的名字象滹沱河水一代一代流傳著。

利是典故和介紹

  過年派“利是”,目的是花錢花得開心。“利是”派出去的時候,一定要見到笑臉,這封利是就像撿回了一個歡樂,雙方都興高采烈。

  新年期間,除了去酒樓吃飯要為服務員派發“利是”,長輩為孩子派發“利是”,給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假期過後,公司還派開工“利是”,取其凡事順利的意頭,且每封開工“利是”內附一張心意卡,印上勉勵詞句,以激勵員工。區區數十元,代表著一份關心,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又利公司長遠發展。開工“利是”不分大小,每名員工都一樣,不與業績掛鉤,不改變“利是”的性質。老闆向下屬派發開工“利是”,猶如與他們一起吃年夜飯和開年飯,可以營造大家庭的感覺,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令員工於公司之間的關係更緊密。開工“利是”象徵好意頭,所以“利是”本身不需要很“大封”。

  如今,一般人家每逢過節,孩子都收到不少“利是”,變得理所當然。但如何善用金錢,倒成為家長一年一度的難題。他們認為,處理得不好,孩子將養成揮霍無度的習慣,忘記了父輩過去艱辛的生活。因此,很多有心的家長都大動腦筋,乘此機會教導孩子如何善於理財。有些人建議孩子將所得款項,分攤全年使用;有的讓孩子訂下目標,立下儲蓄計劃;有的將部分拿出來與社會上貧困人士分享。

  “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這三者的由來有個典故。

  “利市”一詞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

  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由於“事”和“是”兩個字其實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利事”寫成“利是”。

  一些老人家稱利是作“紅紙”。現在常見的利是封其實只有數十年的歷史,清朝時仍未有利是封,每逢佳節,要用一大張紅紙裁成小方塊,然後把銅錢包在紅紙裡,封成利是,所以到了今天還是有很多老人家以“紅紙”作為利是的代名詞。

  第一代的利是封在光緒未來,印刷技術普及後才開始面世。當時的利是封是用紅紙印上黃色油墨,趁油墨未乾時再髹上金粉,看起來就像在紅紙上印上金字一樣。除吉利的字句外,有的也配以簡單圖案。

  30年代初期七彩印製的利是封首次推出,上面印有帆船、福綠壽等吉祥年畫。燙金字型的利是封在六十年代才出現。而燙金的“百家姓利是封”在七十年代始盛行。此外,各大公司在六、七十年代亦開始印製利是封送給客戶,以廣收宣傳的效果。

  農曆新年期間,乖巧的小朋友看見長輩,都會講些吉利的賀年說話,而長輩都會報以“利是”一封,表示對小孩子祝福的心意。

孝義典故之陸績懷桔

  陸績懷桔(網路)

  詩曰: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桔三枚。

  三國時期的陸績,字公紀,是當時吳國(今江蘇蘇州)人,是個天文學家。父親陸康,曾經在廬江當過太守,與將軍袁術私交很好。陸績自小受父親高風亮節的薰陶,深懂孝、悌、忠、義之道。

  有一次父親帶六歲的陸績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提出的問題,陸績對答如流,不卑不亢。袁術驚歎小陸績的才學,破例給他賜座,還命人端來一盤桔子。那桔子肉肥汁多,味道極美。陸績悄悄地往懷裡塞了三個,在場的人誰也沒有注意到。當他向袁術拜別時,懷中的桔子滾落到地上。主人很奇怪,大笑說:“我招待你吃還不夠,你為什麼還拿?” 陸績說:“我在你家吃到了,母親愛吃新鮮的桔子,她沒吃到,我是為了孝敬母親的。”小陸績神色自若,一點也不覺得難堪,因為在他心中,母親是偉大而神聖的,兒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主人聽了這一番話,覺得非常的稀奇,這小小的年齡就有這樣的孝心,將來肯定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

  陸績很小的時候,父親領他去參加聚會,他坐在後面。大人們有的提出用武力解決當今的亂世,坐在後面的陸績大聲說:“這是錯的!管仲不是用武力,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感動各國統一天下,連我童蒙都知道這樣,為什麼你們大人卻不知道呢?”

  陸績的孝行史籍記載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為人。所謂“當年桔子入懷日,正是天真爛漫時,純孝成性忘小節,英雄自古類如斯。”


孝義典故之閔損蘆衣

  閔損蘆衣(網路)   詩曰:孝哉閔子,衣蘆御車,感父救母,千古令譽。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後妻,後妻又連續生了兩個弟弟。人都有私心,因為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後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後母平時對子騫很不好。嚴冬,後母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穿著保 ...

孝義典故之黃香溫凊

  百善孝為先,孝,一直都是中國人極為看重的品質。從古至今,都流傳著許多孝子的故事,其中就有個年紀雖小、卻懂大孝的主人公—— 黃香。   黃香溫凊()   詩曰:黃香九歲,母喪父存,溫衾扇枕,奉侍晨昏。   東漢時有個人,姓黃名香,字文強。在他九歲的時候,母親便病故了。雖然黃香只有九歲,但他已深深懂得孝的道理 ...

綠帽子的典故

  古時候,有一對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婦,生得嬌豔可人、風韻猶存,平時在家裡做點針線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徠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個生意人,要經常到外地去做生意,兩口子的日子過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裡,妻子就不免枕冷襟寒、寂寞難耐,終於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個賣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時候, ...

長沙民諺

  ▲地主心,毛鐵釘;心好狠,釘好深。   ▲烏鴉笑豬黑,自己不覺得。   ▲問不煩挑不厭,買賣興隆客滿店。   ▲茄子不開虛花,細伢子不講假話。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郎中開藥方。   ▲黃春和的粉,半雅亭的餃,火宮殿的臭豆腐香又辣;楊裕興的面,徐長興的鴨,柳德芳的湯圓真好呷。   ▲岳母娘見了郎,又是 ...

繁峙秧歌戲

  繁峙縣因寺廟多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屬忻州市。繁峙秧歌戲流行於繁峙縣及周邊地域。   “秧歌”曲調於明萬曆年間傳入繁峙的奮地和白馬石一帶(今屬應縣),當時只是一種在街頭跑攤子演唱的廣場藝術,群眾稱之為“玩藝兒”,又依地名稱其為“奮地秧歌”。清代道光年間,民間藝人張信、張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調、器樂曲牌 ...

月餅的典故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 ...

清明節寒食的典故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