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回族人民過什麼節

回族人民過什麼節

  回族節日:

  1、開齋節:每年伊斯蘭教教歷九月為齋月,男滿十二週歲、女滿九週歲以上的回民,都要封齋,開齋節從拂曉開始起來,洗大淨、沐浴淨身,換上新衣服,到清真寺會禮;

  2、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一般在開齋節後70天舉行,節前家家打掃衛生,炸油香、饊子、花花等。節日當天拂曉,沐浴淨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

  3、聖紀節:是紀念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每年的伊斯蘭教歷3月12日,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

  4、法圖麥節:別稱女聖紀、媽媽會、姑太節,在每年齋月十四,請阿訇唸經祈禱並讚頌聖女的事蹟;

  5、阿術拉日:一般指伊斯蘭教歷1月10日,阿術拉節吃各種豆類熬的粥;

  6、登霄節:登霄節晚上,全部聚集到本坊清真寺,除了禮拜、祈禱外,阿訇還要著重宣講穆罕默德登霄的意義、情景,講述真主對穆聖的特別恩賜。

回族人民身上的漢文化烙印

  回族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族的文化也和漢族文化息息相關,在回族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漢族文化在回族先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麼,在回族人民身上的漢文化烙印都有哪些呢?下面的回族文化為您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漢文化在其先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早在唐宋時期,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之”的聖訓,吸引和驅使大批的穆斯林翻山越嶺、飄洋過海,踏上了中華大地。漢學對蕃客和土生蕃客產生了很深的影響。當時來華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今伊朗人)中,精通漢文化者不乏其人。史載,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大食人(中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專稱和對伊朗語地區穆斯林的泛稱)李彥升考取了進士。南宋時期,阿拉伯人蒲壽晟任廣東梅州知州,“有惠政,善作詩”。

  到了元代,回族中的文化名人輩出。元代天文學家紮馬魯丁奉朝廷之命建天文臺,撰寫萬年曆,主持製造了7種天文儀器;建築大師也黑迭兒受忽必烈之命建元大都宮城,規劃整齊,有如棋盤,其建築風格在當時世界上享有盛譽;著名畫家高克恭善畫中國山水畫,所繪墨竹為一代精品,人們把他的國畫與趙孟頫的作品相提並論;元代大詩人薩都剌的詩以清新俊逸著稱,其名句“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傳誦一時,乃賢的“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難求”也成為中國文學千古佳句;科學家贍思重新彙編《何妨通議》,此書成為後人治理黃河的重要參考書。明初,泉州回族李贄是一位著作頗多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評論家,他對當時的某些封建思想和封建社會秩序進行了大膽的批評,揭露了它們對社會發展的危害,其學術成就一直受到我國學術界的重視。回族穆斯林的聰明才智和成就豐富了祖國科學文化的寶庫。

  明代中期以後,統治者對少數民族實行同化政策,禁止胡語、胡服,還實行海禁。為了生存,回族同胞改漢姓、說漢語、穿漢服,漢語成了回族的共同語言。由於實行海禁,海外的伊斯蘭教傳道人進不來,中國本土的穆斯林出不去,中國的伊斯蘭教出現了人才匱乏的現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陝西回族人胡登州發起了經堂教育,用漢語講述伊斯蘭教的教規教義。

  與此同時,一些回族學者著書立說,開始用漢文字宣傳伊斯蘭教的經典,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王岱輿的《正教真詮》。到了清代初期,回族知識分子“以儒詮經”的活動達到了高潮,有關伊斯蘭教的漢文譯著和著述不斷湧現,其中以馬注、劉智、馬德新為代表。馬注著有《清真指南》10卷,劉智著有《天方性理》6卷、《天方典禮》20卷、《天方至聖實錄》20卷等,刊行流傳很廣。馬德新不僅是清初伊斯蘭教的著名經師,而且在其他方面也頗有建樹,編譯有《四典要會》、《性命宗旨》、《道行究竟》、《禮法啟愛》等等,其著作涉及伊斯蘭教的教規教義、阿拉伯語法修辭學、天文地理等多方面。馬德新還曾把《古蘭經》翻譯成漢文,遺憾的是隻出了5卷,他便去世了。

  漢文化的烙印在我國的清真寺中也多有體現。我國內地的清真寺多呈中國古典式建築與阿拉伯式建築相結合的風格。清真寺裡的匾額楹聯不但採用中國的文字形式,而且內容上也是伊斯蘭教文化和漢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如新疆昌吉本地寺大門對聯,上聯是“修身以禮明心以道達真乘”,下聯是“物我盡忘真一歸真歸初境”。河北滄州清真大寺殿前柱聯,上聯是“賴真宰脫二慮窺妙本不出我勝”,下聯是“超萬緣歸一體視太極若在我身”。西安化覺巷清真寺內匾“臨下有赫”,河南襄城石羊街清真寺匾“無極之真”,河北保定清真寺寺匾“道閤中庸”。上述匾聯的內容充分反映了回族先民的漢文化底蘊。

  歷史上,回族同胞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有許多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李興華研究員在《回族與中華文明》中指出:“假如沒有回族及其先民引進那些天文、歷算、工藝知識,沒有他們在經商、貿易、航海、西部開發等領域的奉獻,沒有回族學者在逐漸沉寂的學術領域泛起的浪花,中華文明前進的步伐不知還會放慢多少。”這些話頗有道理。

回族傳統節日之登霄節

  登霄,是阿拉伯語“米爾拉吉”的意譯,原意為“階梯”。

  登霄節這天晚上,回族穆斯林聚集到本坊清真寺舉行禮拜、祈禱,以示紀念。這天晚上睡覺比較遲,一般都要聽開學阿訇講“沃爾茲”。

  相傳,穆罕默德聖人在52歲時,伊斯蘭教曆紀元前一年(公元621年)七月二十七日夜晚,為了躲避一些反對派的攻擊和謀害,而到他妹妹溫母哈尼家中暫時隱蔽。就在這天晚上,真主命令折不裡勒天仙牽上仙馬來接穆罕默德。穆聖在折不裡勒的陪伴下,乘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雖然路途遙遠,可一剎那就到達了。穆聖從耶路撒冷登霄,登到第六層時,會見了穆撒聖人,穆撤讓穆罕默德向真主禮一拜,而他禮了三拜,現在回族穆斯林遵聖行,把這三拜作為“副天命”。穆聖又遨遊到第七層時,見到了“天堂”、“火獄’’等,返回到第六層時,又遇見了穆撒,穆罕默德告知真主說今後日禮五十次拜作為天命。穆撒聽後說,這樣穆斯林沒那麼多時間,可能承受不了,穆罕默德也感到這樣做確實受不了,就連續九次求真主減少拜數,直至減到一日五次禮拜,黎明穆罕默德重返麥加。這就是一日五次禮拜的由來。這五次禮拜都是有一定的時間規定的,都必須是中心拜,過早過遲都不合適。一般說晨禮是晚夕與白晝之中心,晌禮是一日之中心,晡禮是一日五次禮拜之中心,昏禮是白晝與夜晚之中心,宵禮是夜晚之中心。

  現在回族紀念登霄節,除了禮拜、祈禱外,阿訇還要著重宣講穆罕默德登霄的意義、情景,講述真主對穆聖的特別恩賜,講述穆斯林都要以穆聖的言行為鏡子,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好的穆斯林。


回族傳統節日之阿舒拉節

  在伊斯蘭教歷正月十日舉行。阿舒拉源出希伯來文,意為“第十天”,一般指希吉來歷一月十日。相傳該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薩等先知得救的日子。還傳說這一天安拉創造了人、天堂和火獄等,因此,把這一天看做神聖的日子。680年阿里之子侯賽因因在該日被倭馬亞王朝所殺,所以這一天又成為什葉派紀念侯賽因的哀悼日,後來發 ...

回族傳統節日之法圖麥節

  回族的法圖麥節在每年的齋月十四,即伊斯蘭教歷九月十四日。為紀念穆罕默德的女兒、阿里的妻子法圖麥,由回族婦女親自出動,收斂錢糧,選擇一個住宅寬敞的回民家裡,架幾個特大鐵鍋,熬幾大鍋雜豆粥,烙一些油香或炸油香,請阿訇唸經祈禱並讚頌聖女的事蹟,回民也叫“女聖紀”,之後,讓全“坊”的男女老少一起來吃。這雜豆粥是用 ...

回族傳統節日之聖紀節

  聖紀節,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是紀念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   穆罕默德於伊斯蘭教曆紀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誕生於阿拉伯麥加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為“受到高度讚美的人”)。   玉溪市通海縣納古鎮2004年做“聖節”中“整裝待發”的牛肉   伊斯蘭教歷第十 ...

回族嬰兒的誕生禮

  回族把出生視為一種大禮,保留著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在孕育期,通常稱婦女有孕為“有喜”。詢問時,一般只說有喜了嗎?而不能問你懷孕了嗎?婦女在孕育期還有許多避諱和禁忌。如不送親,不參加婚札,不見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見送親、送葬的,要儘快避開,不能迎面而行。在飲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讓孕婦吃兔 ...

中國各族清明節過節各有特色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將至。民俗專家說,清明節源遠流長,中國有20多個民族都過清明節,但過節習俗不盡相同。   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烏丙安教授指出,清明本是24節氣中一個普通的歲時節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說法,這個節氣萬物復甦,是適合耕種的時令,從此進入農事大忙的階段。   烏丙安說,清明節至今已有2 ...

中華民族:回族

      主要分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國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紀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華經商者的後裔。   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使用漢文。   回族民間歌曲“花兒”在甘肅、寧夏和青海一帶廣為流傳,其中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蓮花鄉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兒”盛會規模最大 ...

回族的禁忌習俗

     回族禁忌   回族的禁忌習俗主要有三大類,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菸、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玩賭,禁止放高利貸等。   一 回族的禁豬習俗、禁食自死物及其他飲食習俗   豬是回族群眾最為敏感的一個問題,也是回族風俗習慣中最主要的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