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回鄉偶書描寫什麼情景

回鄉偶書描寫什麼情景

  回鄉偶書有兩首,描寫的情景各不同:

  1、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作者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作者的家鄉的口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斑白。兒童們看見作者,沒有一個認識的。都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2、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作者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紋,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簡介:《回鄉偶書二首》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雖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滿生活情趣。第一首詩在抒發作者久客他鄉的傷感的同時,也寫出了久別回鄉的親切感,第二首詩抓住了家鄉的變與不變的對比,流露出作者對生活變遷、歲月滄桑、物是人非的感慨與無奈之情。

回鄉偶書古詩帶拼音

  1、原文

  《huí xiāng ǒu shū》

  《回鄉偶書》

  hè zhī zhāng

  賀知章

  shǎ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少小離家老大回,

  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鄉音無改鬢毛衰。

  ér tóng xiàng jiàn bú xiàng shí,

  兒童相見不相識,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笑問客從何處來。

  2、譯文

  少年時離鄉,到老了才回家來,

  口音沒改變,雙鬢卻已經斑白。

  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

  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

回鄉偶書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1、《回鄉偶書》透過寫詩人年老回鄉的感慨和見聞,表達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物是人非、無所適從的思想感情,也寫出來了久客傷老之情。

  2、出處: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3、原文: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4、譯文: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回鄉拼音

  1、回鄉偶書[huí xiāng ǒu shū]   shàoxiǎolíjiālǎodàhuí   少小離家老大回,   xiāngyīnwúgǎibìnmáocuī   鄉音無改鬢毛衰。   értóngxiāngjiànbùxiāngshí   兒童相見不相識,   xiàowènkècónghéc ...

回鄉是什麼意思

  1、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的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2、《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洩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 ...

回鄉古詩翻譯

  1、譯文   青年時離鄉老年才歸還,口音未變卻已鬢髮疏落容顏衰老。   村童看見我卻不能相認,笑著問我這客人是從何處而來。   2、出處   出自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3、原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古詩回鄉

  1、原文: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2、譯文: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3、作者:賀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 ...

回鄉怎麼背

  1、《回鄉偶書》的背誦方法:背誦詩句首先要了解其詩句意思,方能始終印象深刻,記入腦海,背誦起來就簡單多了。   2、《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組詩作品,寫於作者晚年辭官還鄉之時。第一首詩在抒發作者久客他鄉的傷感的同時,也寫出了久別回鄉的親切感。 ...

回鄉是一首什麼詩

  《回鄉偶書》這是一首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全詩二十八個字中無一生僻字,不用一個典故,都是家常話。但並不是一覽無餘,它寄寓著可以供人反覆咀嚼,反覆尋味,層層追索,層層補充的情致。   賀知章《回鄉偶書》的第二首七絕:“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可以看作第一首七絕 ...

回鄉的翻譯

  1、譯文:年少時離鄉老年才歸家,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家鄉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你是從哪裡來的呀?   2、原文:回鄉偶書   賀知章 〔唐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