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有田忌、田嬰、孫臏。魏國有龐涓、魏惠王、龐蔥。趙國有趙成侯、丕選 。
困魏救趙:邯鄲之難,趙求救於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幹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於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於邯鄲之郊。"段幹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齊國有田忌、田嬰、孫臏。魏國有龐涓、魏惠王、龐蔥。趙國有趙成侯、丕選 。
困魏救趙:邯鄲之難,趙求救於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幹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於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於邯鄲之郊。"段幹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國魏救趙意思是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原故事是為了救趙國,去圍攻魏國。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向盟國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趙。
田忌用軍師孫臏計,乘魏國精銳部隊在趙,國內空虛,引兵攻襲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在魏軍從邯鄲撤退回救時,乘其疲憊,大敗魏軍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趙國之圍遂解。這次戰役又稱桂陵之戰。後以“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 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 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