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體字的創造者是鄭道昭。鄭道昭,字僖伯,自稱中嶽先生,北魏開封人。累官至秘書監、熒陽邑中正,先後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學,綜覽群書,好為詩賦。”對書法頗有研究。鄭道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化的年代,文字和書法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地由漢隸向楷書演變,並且在演變過程中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魏碑”體。
魏體字的創造者是鄭道昭。鄭道昭,字僖伯,自稱中嶽先生,北魏開封人。累官至秘書監、熒陽邑中正,先後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學,綜覽群書,好為詩賦。”對書法頗有研究。鄭道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化的年代,文字和書法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地由漢隸向楷書演變,並且在演變過程中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魏碑”體。
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字型。瘦金體是書法史上獨具特色、個性的一種書體,和晉楷、唐楷等傳統的書體都有很大的區別,極為突出個性,是書法史上的獨創字型,受到時人的追捧。瘦金體筆跡勁瘦,但是卻不失其骨幹,風姿綽約,筆法外露。
瘦金體的創始人是誰
宋徽宗的書法筆畫,初學黃庭堅,後學諸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糅各家,取百家所長,並融入自己的書法風格,最終才得以創造出這別具一格的“瘦金體”,對後世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瘦金體本應為“瘦筋體”,意識是字型筋瘦,但是筋骨俱存,用“金”易“筋”,是為了表示對御書的尊重。這種瘦挺爽利有極為鋒利的書體,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對人的心境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極難模仿書寫,這也是現在練習書法不建議以瘦金體為基礎的原因。
宋徽宗的瘦金體作品
宋徽宗留下的瘦金體書法作品較多,例如《楷書千字文》《夏日詩帖》《牡丹》《草書千字文》等,而不同時期的書法特點也不同,《楷書千字文》是宋徽宗二十三歲所寫,此時瘦金體才初具規模,而《草書千字文》是其四十歲所寫,其筆法灑脫,極為流暢,暗含深厚的書法功力。
魏體書法放縱雄肆、精神飛動,其主要特點是:
1、橫畫和捺畫保持隸書的特點,常伸展到字形邊界甚至超出邊界;
2、字形與隸書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點是撇捺向兩側伸展,收筆前的粗頓以及抬峰,使整個字形厚重穩健略顯飛揚、規則中正而有動態,頗具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