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國家獲得社會財富的權力工具不能隨隨便便被別人窺視和掌握利用的。出處:戰國莊周《胠篋》。原文節選: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譯文:因此說,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聖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
“胠篋”的意思是開啟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馬蹄》篇相同,但比《馬蹄》更深刻,言辭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擊所謂聖人的“仁義”,一方面倡導拋棄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會回到原始狀態中去。宣揚“絕聖棄知”的思想和返歸原始的政治主張,就是本篇的中心。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莊子·外篇·胠篋》
所以說:“魚不能脫離開深水,而國之利器,國家最有用的致命武器,不可以拿給別人、俗人看視。”那些聖人的御民之術,是君王大臣們取天下的看家本領啊,並不是要讓天下都學得這樣聰明明白。只有再不公開地講什麼聖人呀智慧呀,才不會有大盜謀國謀政;拋棄掉玉石,毀壞掉珍珠,小盜也就沒的想了;把信符燒掉,把印璽劈爛,百姓們就會純樸老實了;砸掉鬥器,撅折秤杆,百姓們也就不會為誰多了誰少了爭執不休了;譭棄天下的聖賢法制,老百姓也就能參與議政,官員也就能與百姓找到溝通的可能,用不著疲於概念的抽象爭論了;打亂六律、樂譜、和聲、調性,破壞掉樂器,堵塞住師曠之類的音樂大師的耳朵,天下百姓也就學會保持含蓄自身的聽覺與發聲能力了;毀壞各種圖案、文飾、色彩,把離朱這樣的目光明利之人的眼睛粘封掉,天下百姓們也才能懂得保養含蓄自己的觀視與繪圖能力、造型能力。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字:含。莊子提出人的智慧能力要含而不露,這才叫“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人之耳聰目明也應該內斂積蓄,深藏不露,有點老子說的“知其白,守其黑”(第二十八章)的意思,或者是被黑格爾讚賞的將自己隱藏在無邊的黑暗中,而觀察尋找光明的意思。無論如何,這更像談兵法,而不像談文化。也許御民與用兵一樣?也許御民要反對外露張揚的視聽文化?把聖人看成不可示人的國之利器,把他們隱藏起來,免得以之明示天下,這是不是有點陰謀主義加寡頭政治的味道?
重含蓄,也不無重混沌的含義。不要太清晰,不要太外露,人的技能與智慧也不要太發展,這樣才能做到樸鄙,保持原生態,簡單化,才更有操控的空間。嗚呼,妙哉亦悲哉!
前面一直在指責聖人,這一段卻說聖人是國之利器,非以明天下的。那麼是否可以說,聖人的罪過是把治國平天下之道講給了天下百姓,聖人本應該一直藏著掖著?這樣的說法似乎難以苟同。但有一點是對的,如果一個國家的億萬人民都在討論治國平天下之道,如果政治變成了全民熱點狂點,不會是好事。“文革”動員了全民,尤其是動員了青少年,叫做群眾真正發動起來了,如何呢?一個正常的社會,公民關心國家政治,履行公民的義務,行使公民的權利,與尊重社會分工、各司其職、恪盡職守,同時尊重旁人在自己的領域裡的工作,是應該妥善地結合起來的。
有一句話精彩,我忒想對之有所發揮:說是“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把聖人的那一大套譭棄掉,才好與老百姓溝通交流,老百姓也才好參政議政。話雖說得過一點,但很有啟發,其核心含義應該是不可將治國理政過分理念化、高調化、意識形態化、價值觀世界觀化、豪華七彩化、概念化、教條化、唸唸有詞化、雄心壯志衝九天化,也不要太智謀計策化與防範周嚴滴水不漏化。莊子要的只是施政的人性化、天性化、生活化、適當淡化、平實化,以至於低調化。否則與民論議,一張口就是空談名詞帽子抽象強辯,老百姓不明白也無興趣,互不搭界,只能是統治脫離民眾,只能是真實情況上不來。這些雖是一面之理,實有寶貴之處。
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的意思是:國家獲得社會財富的權力工具不能隨隨便便被別人窺視和掌握利用的。
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出自《道德經》第三十六章。第三十六章原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釋:如果想要吸收事物的能量資訊,一定要堅持把事物的能量資訊散發到極致;如果想要弱化事物核心資訊,一定要堅持把事物吸收能量的功能強化到極致;如果想把事物資訊湮滅,一定要堅持把事物周圍勢能充斥到極致;如果想把事物的能量資訊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一定要堅持把自我的能量資訊賦予到事物中去。這就是常說的對微觀世界瞭解。綿長的能量資訊自然能比短暫爆發的能量資訊來的強大。作為自然界水中生存的魚類是不可能脫離龐大水域生存空間。國家獲得社會財富的權力工具不能隨隨便便被別人窺視和掌握利用的。
1、冒天下之大不韙,釋義:不韙:不是,錯誤。做出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譴責而去幹所謂的壞事,去救壞人,無意中敗德,道德淪喪,可能沒有好報,因為自己無意識間犧牲自己的好,不小心有了些壞人的人品。
2、詞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犯了最大錯誤的事情。 ...
防備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這句話出自墨子的戰備防務名言。墨子 ,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 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 ...
“於”是“比”的意思。這句的翻譯是那遷謫戍邊計程車卒並不比九國部隊更強。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兩句中的“於”也相當於“比”。題目中的句子出處是《過秦論》,《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全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 ...
國之利器是指具有象徵國家、君權、江山社稷的器物。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出自孫子兵法,是說國家擁有的決定戰役勝負的攻擊性武器不可隨便展示給他國知道。這符合孫子堅持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實力威懾戰略理論,也是“上之上者也”的保證條件之一。“示人”就會為他國提供防衛、破解的機會,不示人,一旦發生戰事則能夠起到“攻其不 ...
國之四維 :指治國的綱紀準則。
出處:《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翻譯是因為內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這句出自《送東陽馬生序》,《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一篇贈序。
在這篇贈序裡,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 ...
1、意思是: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2、這句話出自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贈序。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