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改革開始時間:1992年。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央實施做強做大國有企業方針的重大戰略步驟,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於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
國有企業改革可劃分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創新以及縱深推進三個階段。國企改革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過程,是中央推動與地方實踐上下結合的產物,本質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傳統國有企業在體制、機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進行的改革。中心環節和核心內容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提高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
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制度。
國有企業改革重點:
對國有資本進行有進有退的調整,抓大放小,使國有資本向國家必須控制的行業和領域集中。改革國有資本的管理、監督、運營體制,使企業的國家所有權到位又不越位。市場體制與國有經濟結合的基本途徑是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與國家所有權職能分開。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發展,是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需要,是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需要,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突出特色和優勢,是公有制經濟的核心載體。
1、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
1、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其中包括加快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場體系和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2、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及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要求,逐步實現以中央、省、市縣三級財政為基礎,重點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劃清各級政府間事權和 ...
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我國實行的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國企業無論與國外的企業還是國內的私營企業競爭都是不公平的,這些制度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要想生存,就要讓這些企業尤其是大型的國有企業減輕負擔,走向現代企業。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日益加強的國際化環境的需要。資本結構最佳 ...
深化國企改革,有利於國企增強活力,採用現代企業制度,應對經濟全球化競爭與合作。
有利於完善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度,有利於資源合理配置,有利於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利於發展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
中共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透過的《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到2010年,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戰略性調整和改組,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科技開發 ...
1、國有企業改制採取重組、聯合、兼併、租賃、承包經營、合資、轉讓國有產權和股份制等多種形式進行,包括轉讓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國有股權或者透過增資擴股來提高非國有股的比例等,必須制訂改制方案。
2、國有企業改制方案可由改制企業國有產權持有單位或主管部門制訂,也可由其委託改制企業或者中介機構制訂,但向本企業 ...
三項制度改革是指國務院針對國企的三項制度改革:勞動,人事,分配。以及人事部三項制度改革:公務員制度、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工資福利。改革的內容是 “員工能進能出” 伴隨國企轉型,國企中的人員也經歷著轉型,分配製度改革,效率與公平的雙重挑戰,幹部能上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