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三個景觀是綺春園、長春園、西洋樓景區。綺春園早期曾是清怡親王允祥的與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園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長春園南部以大型的水景為主體,整體佈置疏朗開朗,疏密得當;“西洋樓”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牆等十餘個建築和庭園組成。
圓明園的三個景觀是綺春園、長春園、西洋樓景區。綺春園早期曾是清怡親王允祥的與御賜花園,名為“交輝園”。到乾隆中期該園又改賜給大學士傅恆,易名“春和園”。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園歸入圓明園,正式定名為“綺春園”;長春園南部以大型的水景為主體,整體佈置疏朗開朗,疏密得當;“西洋樓”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牆等十餘個建築和庭園組成。
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圓明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佔地面積為3.5平方千米,規模宏偉,有一百五十餘景,融會了各式園林風格,有“萬園之園”之稱,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1860年,圓明園在英法聯軍之役中被英法侵略者洗劫破壞後放火焚燬,歷經戰亂劫掠,現時僅存遺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後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揹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發現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並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節有哪三個風俗
一、掃墓祭祖
人們在清明節前後有上墳掃墓祭祖的風俗,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二、踏青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風俗。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三、吃雞蛋
在清明節有食用雞蛋的飲食風俗,起源於先秦時代的一些地方,並且古人認為在清明節的時候吃雞蛋,也就是意味著接下來的一整年都有一個好身體。清明節這天的雞蛋不僅可以吃,還可以拿來玩,主要有兩種雞蛋的玩法,分為畫蛋和雕蛋,而畫的蛋還可以食用,雕的蛋則是拿來賞玩的。
吃雞蛋的意義
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我國民間有清明節吃雞蛋、碰雞蛋的習俗,每到清明,總有幾個小朋友願意碰雞蛋,碰雞蛋就是將兩個雞蛋對在一起,互相捏,看誰能把對方的雞蛋捏破。因為不能吃熱食,所以這個遊戲成了小朋友們的最愛。
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裡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之情。
吃雞蛋的來源
據相關專家介紹,清明吃雞蛋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專家稱,吃雞蛋,是源於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裡,順水衝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在農村的一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裡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我國有些地區在清明佳節還有食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食品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