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土族人的看家舞:土族人的安召舞的細節

土族人的看家舞:土族人的安召舞的細節

  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的特色舞蹈,土族也不例外。安召舞是土族地區廣泛流傳的舞蹈。土族“安召”意為“圓圈舞”,是土族人民歌頌人畜兩旺,五穀豐登,祝願吉祥如意的無伴奏圓圈歌舞。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土族文化中瞭解關於安召舞的細節都是什麼。

  土族“安召”舞蹈歌詞主要內容多半和周邊藏族的安召舞沒有多大區別,而且有很多的藏語演唱成分,大都是讚頌、祝福,祈求吉祥、人口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豐收時節所唱多以慶豐收、謝神佑、嚮往美好生活為主。安召舞曲調據統計有十幾種之多,舞蹈樂曲為413拍,也有412拍。一般上句為正詞,下句為襯詞。

  曲調高亢、嘹亮,速度平穩,並隨著歌詞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反映了土族歌舞音樂獨樹一幟的特點。

  圓圓的“安召”,蘊涵著豐富的藝術情趣。俯首向地,是對大地的膜拜;舒袖朝天,是對蒼天的敬仰;雙手平託,是對朋友的坦誠;腳步穩健,是對生活的摯愛。

  “安召”舞,動作簡單,基本上是“跳著轉”。起舞時,為首二人載歌載舞,領唱歌詞,隨後眾人合舞。“安召”舞蹈時先向下彎腰,兩臂左右擺動數次,然後跳高一步向右轉一圈。

  在轉圈時兩臂舉上,透過雙翼般的手臂,表現飛翔的意境,使舞蹈柔美、輕盈,舞姿造型中,不論雙臂在頭上、在身側、或一前一後的哪一種姿態,手腕都在靜止的同時向下折腕。

  尤其那些身著五彩花袖衫的土族婦女,將雙臂舞動起來,好似無數的彩虹在空中舞動,一片絢爛。“安召”中也蘊涵著一種力量之美,表現出一種內在的精神活力,充沛著血性與健壯的激越形態,表現著這個民族的積極進取的熱情宣洩的性格。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敕勒歌》這首來自一千四五百年前鮮卑語的古歌,讀後,馬上讓人聯想到土族先民馳騁在大草原上,以藍天為帳篷,以綠野為氈毯的豪邁氣概。

  生活在這種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土族先民們心胸開闊、坦蕩、感情質樸、豪放。長期的牧放與狩獵生活,使他們和農耕民族的安土重遷、樂天如命的性格正好相反,練就了強悍、矯健的體魄和桀驁不馴、勇往直前的性格。在他們的民間舞蹈中,洋溢著來自大自然的的勃勃生機,是豪放與自信的“天之驕子”的形象。

土族節慶:跳安昭舞

  安昭舞

  安昭舞是一種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於互助。每當歡度佳節、慶祝豐收和舉行婚禮時,人們聚集到庭院裡或打麥場上跳安昭舞。舞蹈時,男女相見排成一圓圈,由一位能歌善舞的高手領唱領舞,後面跟隨的人伴歌伴舞,一唱眾和,氣氛和諧而熱烈。

  安昭舞反映了土族人民的風土人情,歌詞主要內容有歌唱人丁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祝福,祈求吉祥如意。安召舞是由原來的祭祀舞變化而來,有些唱詞內容仍帶有濃厚而獨特的民族傳統色彩。

屬於土族人豐收的節日:土族納頓節

  納頓節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娛樂盛會,土族人民會在這期間訪親探友,相互交流生產、生活經驗,學習和傳播新思想、新知識。對於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而言,納頓則成為他們尋覓知音的天賜良緣。納頓節是土族文化特有的一部分,一起來了解下吧。

  納頓節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土族獨有的民俗活動。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交遊樂節日,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等。“納頓”是土語音譯,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含義一樣,意為“玩耍”、“娛樂”。

  每年農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區瓜果飄香、新糧入倉、新油入缸的豐收季節。當地的官亭、中川等七個鄉鎮的70多個村莊都過納頓節。生活在這裡的土族群眾為了慶祝五穀豐登,便在莊稼最先成熟的下川從宋家村開始,一個村一個村地跳起“納頓”。各地舉行納頓的順序按莊稼收割季節的先後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轉移。一般來說,納頓在農曆七月十二開始跳起,因此民間也稱為“七月會”,活動一直持續到農曆九月十五結束,歷時近兩個月,場面隆重,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

  一、起源

  關於納頓節的歷史淵源,目前還沒有發現文字記載。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漸擺脫了遊牧生活,開始步入農耕生產時期,為了處理農耕生產中的矛盾,協調人際關係,便形成了一種集體廟會活動,即“納頓”。專家認為,從納頓節中儺舞儺戲的內容、形式、服飾等考證,納頓節應當起源於元代中期,完善於明代早期。

  對於納頓節真正的起源,還需要學者專家進一步地考證研究。

  二、主要活動

  納頓節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籌備,從清明節開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廟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並推選出當年七月舉辦納頓會的“大牌頭”和“小牌頭”,他們在節前負責籌集經費,維持本村社會秩序,協調生產管理(如田間用水順序)等,節日期間則具體負責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其次是小會,節前,村民在會場搭建大型帳篷,以供安放神像和進行祭奠。節前一日大小牌頭敲鑼打鼓,進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動。然後便是納頓節的正會。

  一年一度的納頓節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可由一村單獨舉行,亦有兩村聯合舉行。最為常見的是兩村聯合,一村充當“主人”,而另一村為客,兩村男性排成長列,扛著各色彩旗,敲鑼打鼓,高呼“大好!”隊伍一到麥場,拉開了納頓的序幕。

  納頓節的正會由跳會手、跳面具舞(儺戲)、跳“法拉”(巫)三部分組成。

  1、跳會手

  “納頓”開始時,首先是本村的“會手”迎接外村的“會手”。“會手”是集體舞蹈隊伍,人數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會手”按老、中、青年齡順序列隊,由老人們身著長服,擎彩旗,拿柳條(普灑甘露之意)領隊,鼓手、鑼手、旗手相隨其後,鼓鑼聲聲的節奏,催人起舞,粗獷的舞姿伴隨著嘹亮的歌聲,“大好!大好!”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高昂歡快。他們喜躍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來慶賀的外村“會手”。兩廂“會手”相逢,陣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擻,個個容光煥發,旋轉起舞三匝後,向客隊“會手”焚香,遞煙敬酒,互致賀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興,匯合到一起的隊伍,浩浩蕩蕩,載歌載舞,揮動柳條扇子,鼓鑼喧天,歡聲雷動,彩旗滾舞,繽紛絢麗,呈現出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

  2、儺戲表演

  “會手”歌舞結束後,接著有《莊稼其》《三將》《五將》《殺虎將》等古樸的民間儺戲表演。

  《莊稼其》意即種莊稼的人,透過老農向他的兒子傳授農耕技藝等劇情,以幽默詼諧的形式展現了土族農耕生活。稚氣未脫的兒子與他老子的爭執,反架格子倒掛犁的滑稽動作,逗得人們哈哈大笑。軍儺戲的表演有好幾出,比如《三戰呂布》,以佈陣、對打等動作演繹三國故事,再現三英戰呂布的場面,突出了關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氣。《殺虎將》一出儺戲古樸粗狂,其中虎與牛的相抵摔跤、人與虎的搏鬥,及戴牛頭面具的殺虎將最後出場降伏猛虎等情節緊張激烈,扣人心絃,透出土族先民遠古時期的生活情景。

  日漸西斜,活動已近尾聲。有人將堆積如山的蒸餅分塊贈送給每個到會的人。老人們焚燒紙錢供於地方神前,馨香禱祝:風調雨順,民殷財阜。然後,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廟會的納頓。納頓活動就像是一次漫卷過全縣的“運動”,是一波一波歡樂的浪潮。從糧食成熟最早的下川開始,逐村向西,過中川到上川結束。各村都會將節目提前準備好,當村當日表演歡慶完畢。


歷史悠久的土族舞蹈

  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有著帶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舞蹈,而舞蹈的存在,是人們抒發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嚮往的一種表達方式,在喜慶的日子裡更能增添點歡樂的氣息。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土族文化吧!   安昭舞是一種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於互助,安昭亦稱“轉安昭”,它與蒙古族的“安代舞”相近。表演時,在場院中間燃起篝 ...

歷史悠久的土族舞蹈是怎樣的

  1、安昭舞是一種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於互助,安昭亦稱“轉安昭”,它與蒙古族的“安代舞”相近。表演時,在場院中間燃起篝火,老少皆著盛裝,按男在前女在後的順序圍火堆成圈,由一人領唱,眾人唱和,翩翩起舞,直至深夜。“安昭”一詞並無實際含義,它是唱歌襯詞“安昭索羅羅”的簡稱,現在已演化成為民間歌舞安昭的專用名稱。 ...

中華民族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過去土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基本詞彙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過去通用漢文,1979年青海省有關部門制定了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試行推廣。   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

夏天出生的生辰星位或太陽在處女座的的特點

  在喜歡過高估計自己的獅子座之後,是總愛過低估計自己的處女座。處女座的人是不惹人注目的效率冠軍,是謙虛的典範。處女座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要周密計劃,仔細安排,喜歡事情的來龍去脈一目瞭然,事後做記錄以備查,每項開支都記入帳目。總之,你的生活是一絲不苟和井井有條的,不喜歡突如其來的事情擾亂你的生活。尤其是當太陽以 ...

手相圖解到中年事業有成的

  手相圖解: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的人   在生活上在工作上,你在做人做事老是事倍功半,你有時覺得疲累,不知何時才能風水輪流轉,輪到你享受人生辛勤耕耘的果實嗎?眼看周遭親朋好友一個個有了好頭銜好薪水好成就,你也向往著。你這輩子有發達的機會嗎?早年的努力或不努力,幸運或不幸運都影響中年結果,手相呈現出你的基因,也刻 ...

感恩節美國的一天

  作家歐·亨利把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稱為“純美國式”的節日。感恩節不是一個宗教節日,但它有宗教方面的含義。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感恩節的重要性僅次於聖誕節。這是一個感恩的日子,人們按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這是一個團圓的日子,身處天南地北的人們聚到一起分享火雞;這也是一個歡慶的日子,舉國上下舉辦各式各樣的狂 ...

侗族的智慧高椅古村

     湖南沅水上游,雪峰山南麓,巫水河畔有個古渡口叫渡輪田,即現在的高椅,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宛如一把高高的太師椅。   高椅村共有590餘戶2200多人,85%為楊姓,侗族人。古村規模宏大,建築奇特,深藏著許多秘密和驚奇。整個村落至今儲存著明清時期連續500年間修建的古民居104棟。村落以五通廟為中心,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