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分為地球的自轉和地球的公轉。由於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使地球上產生不同的現象。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由於自轉,晝夜不斷交替,週期約為24小時。產生時差。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緯度地區的不同地點見到的日出時刻就會有早晚。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地球公轉的意義: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緯度和季節做有規律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晨昏線將地球上的緯線圈分成兩部分,晝弧夜弧的長度反映了該緯度地區晝和夜的長短。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從而使同一地方晝夜長短髮生了變化。四季更替、五帶劃分。一年中,隨地球上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的變化,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不同,造成地球表面在時間上的的季節更替和空間上的五帶劃分。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有:
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產生地方時間差異,不同經度的地點有不同的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方向發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地球的形狀形成橢球體;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髮生變化;形成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帶。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現象,有時差,有太陽的東昇西落。地球公轉產生四季變化,有五帶的形成,陽光直射,極晝極夜,晝夜長短變化等。地球運動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地自轉,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大約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最早利用地球自轉作為計量時間的基準。
地球運動三大學說分別為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於1912年由德國地理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
2、海底擴張學說於20世紀60年代初由加拿大科學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別提出;
3、板塊構造學說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由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 ...
1、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傳統禮教的思想統治地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闢了道路。
2、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3、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 ...
地球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
1、擾亂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產生磁暴現象,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
3、南北極地區形成極光。
4、影響地球上的氣候、水文、地質及人類的生活。
5、危及星際航行。 ...
1、公轉:一個天體圍繞著另一個天體轉動叫做公轉,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轉動,地球環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週的時間是一年;
2、自轉:指物件自行旋轉的運動,物件會沿著一條穿越身件本身的軸進行旋轉,這條軸被稱為“自轉軸”,一般而言,自轉軸都會穿越天體的質心,凡衛星、行星 ...
原因:衛星繞地球運動時只受萬有引力作用,其受力方向從衛星指向地心,則衛星受合力矩為0。根據角動量守恆定理:若合外力矩為零,則系統的角動量守恆。得出角動量守恆。
但是運動過程中動能不守恆。因為衛星在太空運動,幾乎沒有阻力,機械能守恆,又因為是橢圓軌道,所以執行半徑變化,即重力勢能變化,綜上得出動能會變化 ...
地震是地球什麼物質運動的結果
地震是地球內部物質運動的結果。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 ...
1、體能訓練的目標是保持各方面的體能。
2、具體訓練方式一般都是足球專項體能訓練和一般體能訓練相結合。
3、力量訓練一般進行向心力量訓練、基礎力量訓練、等長肌肉訓練和肌肉耐力訓練。
4、速度訓練一般進行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訓練。
5、有氧耐力訓練一般進行恢復性訓練、有氧低強度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