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速度是指除了南北極點外,角速度都一樣,地球自轉一圈的360度除以24小時,為15度每小時,線速度是指圍繞地軸旋轉的地球表面上的點的速度。
地球自轉線速度是單位時間轉過的緯線弧長。地球各緯線圈的長度自屬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因此自轉線速度也隨著緯度的增高而減小。
角速度是指除了南北極點外,角速度都一樣,地球自轉一圈的360度除以24小時,為15度每小時,線速度是指圍繞地軸旋轉的地球表面上的點的速度。
地球自轉線速度是單位時間轉過的緯線弧長。地球各緯線圈的長度自屬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因此自轉線速度也隨著緯度的增高而減小。
地理角速度是指地球上任意一點每小時轉過的角度。如地球一週為360°,一天有24h,則地球上除南北兩極以外的所有地點角速度為15°/h線速度。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億~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1
隧洞是武隆的歡迎詞。
從重慶到武隆,要穿越14個隧洞——14句或長或短、忽明忽暗的歡迎詞。
秋天了,山巒明淨,陽光盈滿山谷,渝東南仍是連綿的綠色,偶爾點綴著紅葉和黃葉。當我們穿越隧洞,瞬息的黑暗帶來瞬息的迷失,空間突然時間化了,變成了一種忽明忽暗的隧洞裡的時間,頭腦裡延長的時間。迅疾而過的隧洞燈如線性的嚮導、閃爍的時間鏈條……
有人說,旅行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在我看來,旅行是與時間結盟,進入另一個空間,去體驗遠方,體驗他人的體驗。這正是旅行的魅力和要義。
隧洞是一種便捷需要,符合現代生活對長途跋涉的厭倦,對迂迴抵達的不耐煩,以及對難度的拋棄。現在,隧洞就是一個嚮導,將一夥參加“世界自然遺產筆會”的作家導向遠方,導向自然的武隆。
如果隧洞是人工的,遠方是自然的,穿越隧洞奔向武隆的人們,究竟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抑或是自然與人工的一體化樣本?
隧洞,這一現代愚公們的傑作,如果它不是現在的造詣,那麼還需多久才能成為自然遺產的一部分?
2
大多數縣城都有一個平庸的相貌。破損的街道,蓬勃生長但嚴重缺乏美感的建築群,粗糙的水泥欄杆,肯德基,大型超市,電信廣告,音像店裡傳來的刺耳音樂,匆忙的生存……這些構成了我們常見的縣城景觀。在大江南北,特別是在同一個區域,縣城A往往可以被縣城B或縣城C替換。
武隆,似乎也完全可以用另一座縣城來替換,與當地人接觸,感到了他們對此產生的擔憂。在一次座談會上,我提出:武隆守著一大筆上蒼給予的自然遺產,應該將其打造得有個性、有特點,使人願意逗留、不忍離去。
大都市好啊,卻是繁華與冷漠的一個怪胎。小縣城儘管偏遠,卻是一種依偎,一種溫暖,是歷史、文化、人情的基本單元。小城鎮就像一個離自家不遠的親戚,而大都市裡住滿了與己無關的陌生人。
其實,武隆是無法被別的地方替換的,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無法被替換,清澈的烏江水無法被替換,街頭的小蜜橘、冬棗和獼猴桃無法被替換,餐桌上“農轉非”的烏江鯰魚和小賣部裡好吃的羊角豆乾無法被替換……一個由溶洞、天坑、地縫組成的地下武隆,更是無法被替換的。
地平線卻被山脊線替換了。在黃昏柔和的光線裡,山樑上展開了流暢、起伏的線條和簡潔的美感,有時會出現一兩棵小樹,就像一幅寫意畫,隨著視角的變化而變化。“遠山無石,隱隱如眉。”(王維詩)而居住在縣城裡的人們,他們依山傍水的夢境,是無法被替換的。
可替換的與不可替換的,構成了武隆的唯一性。
3
天坑和地縫,一個地理的負數。
存在著兩個武隆:地面之上是連綿的群山,茂密的森林,順流不息的江河,點綴其間的城鎮和村落;地面之下則是天坑和地縫,也叫岩溶漏斗或喀斯特漏斗。
武隆有它的“負金字塔”、“負馬丘比丘”、“負長城”。北緯30度被稱為一道魔幻線,貫穿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黃河四大文明區域,附近有百慕大、金字塔、珠穆朗瑪峰、馬裡亞納海溝等。而武隆,正處於北緯30度附近。
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說:“地以名山為之輔佐,石為之骨,川為之脈,草木為之毛,土為之肉。三尺以上為糞,三尺以下為地,重陰之性也。”天坑、地縫具備真正的“重陰之性”,女性於此迴歸本源,男性從中獲得陰陽平衡。
我們有著登高望遠的古老傳統,那麼多險峻的高峰都被人類征服了。而現在,人類或許已到了進天坑、鑽地縫的時代。如此說來,武隆恐怕是未來的時尚之地。
登高可以望遠,可以一覽眾山小,產生豪情壯志;進天坑、鑽地縫,則便是對大自然的一次深度請教。當一個人擺脫了地面的亂象和喧囂,來到地面之下,進入大自然的內部,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幽靜和清涼將其籠罩,那些碎片化了的迷失的靈魂又回來了,回到了一個凝聚的核心……
一個地理的負數,是大自然對心靈的減法與減負。
植物也能向低處而去。在武隆的天坑裡,我認識了幾種從未見過的植物:火棘、花紅、青鋼、鵝秋掌、銀雀樹……低處的植物,並不比高處的長得遜色。
同樣道理,人往低處去也並不比往高處走要愚蠢、要灰心喪氣。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本是同一條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