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基諾族火把節是什麼時候?

基諾族火把節是什麼時候?

  人們將一年中的某些特定的日子定為一個節日,在每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基諾族也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重要節日,那就是火把節,對於火把節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基諾族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6個民族。基諾族自稱“基諾”,意為“舅舅的後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其餘散居於基諾鄉四鄰山區。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基諾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曆六月間擇日舉行。節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來的樹枝在寨內廣場上支起一高大火把。這天全寨人停止徵稅,男女老幼皆著節日盛裝,家庭主婦忙於準備節日會餐,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晚上,在塞外燒起火把,人們彙集到火把周圍,待卓巴向火把祈禱後,人們便縱情歌舞,老人們開懷飲酒。青年男女則合著鑼、象腳鼓和三絃,盡情鼓舞,直至通宵達旦。

  火把節習俗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與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聯絡,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民族尤其是彝語支民族的歷史源流、文化傳承和社會交往緊密相關。

  節日一大早,人們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樹,象徵昂姑咪的化身。上掛滿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樹上掛系與人口數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禮祭過“化身”後,由村中年歲最高的一老婦人將“化身”點燃。參加活動者,各從“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將其點燃。

  爾後,眾人在老婦人的帶領下,環“化身”跳起鍋莊舞,歌頌昂姑咪獻身傳火的功績。禮讚過“化身”後,各人相約成組,手舞火把,穿舞於村寨、田野、山林間放聲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賜福,庇佑全村人人畜興旺、五穀豐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基諾族節日——火把節

  火把節:基諾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曆六月間擇日舉行。節前,由卓巴、卓生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來的樹枝在寨內廣場上支起一高大火把。這天全寨人停止徵稅,男女老幼皆著節日盛裝,家庭主婦忙於準備節日會餐,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晚上,在塞外燒起火把,人們彙集到火把周圍,待卓巴向火把祈禱後,人們便縱情歌舞,老人們開懷飲酒。青年男女則合著鑼、象腳鼓和三絃,盡情鼓舞,直至通宵達旦。

中華民族: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新中國誕生時,基諾族人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

  基諾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支。無本民族文字。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習俗

  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後,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在民間一直保留以酒代罰之習,凡違反了村規寨法或做錯了事的人,一般要罰其10碗酒,重者要罰當事人兩頭豬、百餘斤大米和幾十斤酒,請全村老少共餐一頓。

  過去基諾族有過成年禮之俗。孩子過成年禮時,要膘牛,牛肉用芭蕉葉包好,分送給寨子裡的各家各戶,以示慶賀。

  基諾族有許多不成文的禁忌,如:煮麂子頭時須在婦女睡覺後進行,產婦不能吃用銅、鐵鍋魚的飯;祭過寨神的食物,必須在村、社長門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準拿進寨;在民間有食雞肉可以治病之說。嬰兒滿月,其父要閉門烤一隻小雞獨食,當天父親不準講話,認為這樣可為小兒消災免禍。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男女雙方都要殺豬請客,新娘進家後,公公要賞一隻雞腿。

  食俗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於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裡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餚,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

  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每年5--9月是基諾山的雨季,此間的菜蔬幾乎全靠上山採集,經常食用的有山藥、水芹菜、竹筍、魚腥草及各種菌類。其中以竹筍最為常見。豐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諾族能在不同的季節裡烹製出許多具有熱帶山野風味的民族菜餚。

  基諾族普遍喜好飲酒,民間有不可一日無酒的說法。所飲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釀製,在釀製過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鎖梅葉等植物,酒呈淺綠色,並帶有一種植物的自然香味,據說有健脾強身的功效。

  基諾山是一個著名的產茶區,馳名中外的普餌茶是當地的特產,民間多喜喝老葉茶,喝茶時一般都將老葉揉炒後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湯濃方飲。在毛俄、茄瑪等寨的部分基諾族婦女中,有食一種當地特有的膠泥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適,研究表明:這種膠泥中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節慶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曆臘月間進行。過年或祭祀時,家家都要宰殺畜禽置酒備肉,以傳統的剽牛活動最為隆重。屆時由幾個小夥子持刀先砍牛腳,而後割下牛臀部一塊肉祭祀,餘下的牛肉大家分食,與此同時還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膽、蒜、辣子、酸筍、檳榔、綠葉、酒做一種名為“克勒剎”的冷盤,與3只鳥和飛鼠乾巴等組成禮物,送給鄰近村寨的寨王家,並順頌讚美之詞。剽牛後各家的家長都要到長老(家族長)家祭祖過年,長老要設宴款待,按規定入席。

  祭祀活動還有燒地祭、嘗新節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殺豬、宰狗。狩獵祭要按獵獲物的大小、兇猛程度分為三個等級,祭視的規模也根據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所有獵物必須在祭祀後才能食用。


--簡 介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少部分散居在景洪縣的勐旺、勐養、橄欖壩、大渡崗和勐臘縣的象明、勐侖等地。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申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 ...

的喪葬習俗

  喪葬習俗   在喪葬方面,基諾族每個村寨都有一個公共墓地。這個墓地是固定的,不分等級,墳墓的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死者的腳一定要正對著傑卓山那方,意為讓死者爬起來就可往祖先住過的地方去。從墓地通往正路上的一段,基諾族從不刈草修路。說路好走死的人就會更多。   在基諾族中,一般死了人,除老人外,均為當天埋 ...

的婚戀習俗

  婚戀習俗   1. 尼高卓 階段 尼高卓 是一個供青年聚集玩耍的場所地。在這裡,規定不可公開地談情說愛,男女青年只能用眼傳情,或藉助於口弦、三絃等樂器,悄悄傳遞資訊。基諾人的初戀都是從這裡開始的,這時還處於秘密談情幽會階段。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就到了男女雙方互送信物的階段。以花為媒、以 樹葉信 相會是基諾男 ...

喪葬習俗

  1.獨木棺。是基諾族的傳統葬俗。基諾族一般實行土葬,較早時用篾笆編棺,後來,通常用獨木棺。製作獨木棺時,全村男女出動,將一大樹砍倒,取其一段,劈成兩半,挖空中間,將死者置於其中,在自己氏族墓地內埋葬。棺木深埋一米多,以死者生前所用的生產生活用品,如刀、鋤、鐮和火藥槍等殉葬。若村中老人死去,全寨要停耕三天, ...

--歷 史

  基諾是本民族的自稱,過去史籍文獻記載中漢譯為“攸樂”。基諾族人全部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據其生活習慣、節日習俗、服飾裝飾、族源和歷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況,於1979年經過民族識別,由國務院批准公佈為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是我國認定的第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關於基諾族的來源,沒有文字記載。基諾族人尊 ...

打木鼓

  基諾族打木鼓基諾族同胞和漢族同時過年,除夕之夜,基諾山寨非常熱鬧。大汽燈下,放著一個木鼓,打鼓人用兩根約一尺長的木棒,一邊擂鼓,一邊跳躍。這時滿屋的人們,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圓圈,由一人領唱,大家合鼓點,擺動著身子,跳起“嘎”來。傳說在古時候,有一對男女,因身避異族的追殺,藏在木鼓裡,免除了一場災難,後來他 ...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新中國誕生時,基諾族人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   基諾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支。無本民族文字。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習俗   基諾族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