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古代稱已死的父母。
父死後稱“考”,母死後稱“妣”。
出處:
《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漢鄭玄注:”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於考也。”
古代墓碑上常刻有“顯考”、“顯妣”、“先考”、“先妣”。
古代也有用以稱在世的父母,如《爾雅·釋親》:“父曰考,母曰妣。”晉郭璞注引《蒼頡篇》:“考妣延年。”
仙考,俗語的意思是辭世、過世。其中“仙”代表家人對其美好的祝福,寓其成仙而去,“考”用於男性,指自己的父親,也帶有高壽的意思。
綜合來講意思是男子立碑,家父高壽駕鶴西去,希望其成仙逍遙。仙考,多用於碑文、祭文 。
考和妣在古代是父母的意思,分別指的是父親和母親,不是有一個成語叫做“如喪考妣”,就是形容傷心的像是父母故去一樣,就像《禮記》中說,“生日父日母日妻,死日考日妣日嬪”。
“考”這個字的字形跟“老”比較像,在甲骨文中像一個拄著柺杖的老人,秦朝時就把“考”用作對父親的稱呼,具體是指父親完成功業,同時也盡到了自己對子女的責任。“妣”這個字是個“女”字旁,對應的是輔佐父親,完成對子女的撫養和教育,德行可以“媲美”父親。
隨著時間演化,現在的考和妣多指逝去的父母。所以如果墓碑上出現了考和妣二字,則表明是子女為父母做的墓碑。如果沒出現這兩個字,表明墓碑並非是親生子女所做。
1、首先是“故”字,意思是過去的事,用在這裡就是指人已經不在了。因為對於家屬來說,不論用是“死”還是“亡”字來形容去者,都不太好聽,並且那兩個字每次看到,心裡也會不太舒服,增加悲傷。“故”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但是聽上去就文雅了許多,也很莊重。但這就是個修飾詞,有的時候人們也會省略它,直接寫下面的內容。
...
孝男在古代有一詞語:日強健孝,《易經》裡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成功就得先向“孝”下功夫,“孝”每日都要行,就如成功一般,設定目標之後,也要每日用筆將目標寫一遍,並且朝著目標前進行動。在這裡,也鼓勵為人子女者,要鍛鍊自己的體魄,將來也才有體力照顧好年老體弱的父母。因此,每日也應早起,做做健身體 ...
孺人是婦女封號。宋徽宗政和二年,用以封贈通直郎以上至承議郎之妻。元命婦中無此封號。明用以封贈七品、清用以封贈九至七品官之妻。武職八旗八品以下、綠旗營七品以下妻無封。後改綠旗營正七品妻亦封孺人。如封贈官之母或祖母,則稱太孺人。乾隆五十年,規定八品官以下不得贈封祖母。 ...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墓碑上一般是反映逝者生前的事蹟,即墓誌銘,墓碑上出現“國學貢生”字樣則表明逝者生前曾是科舉貢生。貢士不同於 ...
碑文上的先考是對已離世的父親的稱呼,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的意思,碑文上的先妣是對已離世的母親的稱呼的意思,考原指父親,後稱已經死去的父親,妣原指母親,後稱已經死去的母親。
顯考對亡父的美稱,顯,清徐乾學《讀禮通考·神主》:“古人於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元大德朝始詔改皇為顯, ...
皇清是在碑文的格式中會出現的字樣 在表現與立碑人關係之外,有時“中榜”行文的最上端會出現清、皇清、皇明、中華、民國、皇清待贈的字樣。這些雖都說明自認客死異鄉的先人的歸屬感,但政治立場則顯然已不相同。尤其是同一時代的死者各用皇清與皇明的刻文,或者反清復明組織領袖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贈的字樣, 都表明政治立場的變 ...
墓碑上公諱是指死去的尊長的名字。人去逝後,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文。墓碑文上一般刻記死者的姓名、籍貫、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與死者的關係。寫碑文應對死者充滿敬意和感情。
立在墳墓前面或後面的、上面刻載死者姓名、經歷事蹟等文字的碑。
人類對死者埋葬處所做的一種紀念性的載體,一般以石質材料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