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壯族“七月香”戲水節

壯族“七月香”戲水節

  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在粵、湘、桂三省(區)交界處,有壯族人口近5萬。這裡的壯族人節日很多,“七月香”戲水節便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舉行,已流傳上千年。

  戲水節這天,壯家人不請客也不務農事,而是要下吉水河戲水、沐浴。傳說此日天上銀河水與吉水河水匯流,河裡流的都是聖水。人沐浴後可消炎、除毒、驅邪、潤膚,益壽延年。

  七月初七這天,天空晴朗,綠水清澈。吉水河兩岸山歌嘹亮,鑼鼓喧天,萬眾歡呼,山鳴谷應。上午9時,隨著粗獷的牛角號聲響起,身著法衣、手持法器的壯家師公帶著40名壯家法徒,從戲水場石墩處魚貫而出。至主祭臺,一番焚香燃燭,祈禱河水潔淨,人民平安吉祥、幸福安康。祭祀剛落,竹排上的姑娘與小夥開始對唱,傳情達意;而在水上舞臺,近百名壯家姑娘穿著節日盛裝踏歌起舞,豔如一縷紅霞。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遊客與美麗的壯家姑娘、健壯的壯族小夥歡聚一堂,戲水對歌。

  隨著隆隆的禮炮聲,吉水河兩岸歡騰起來。河岸的拱橋上,美麗的壯族姑娘把繡球拋向河心,數十個壯家小夥子從四周奮力向河中心的繡球游去,都想最先把繡球搶到手。搶畢繡球,載著壯家少女的10多張竹排溯江而上,穿過上吉橋前往戲水區。一路上,竹排裡鑼鼓喧天,兩岸男女山歌對唱,此起彼伏。

  到達戲水區,水上舞臺的壯家儺神高舉各色旗幡,伴隨著咚咚鼓聲隆重出場,眾儺神跳起原始粗獷的壯家儺神舞。壯家“七仙女”翩然降臨,“山姑戲水”、“耍水歌舞”……情意濃濃的山歌,壯家姑娘優美的舞姿,陶醉了兩岸遊客。手捧聖水的“七仙女”走入吉水河,將寓意喜慶幸福的聖水倒入河中。聖水匯入吉水河,潑在戲水的遊人身上,帶去吉祥快樂的美好祝願。

  戲水節期間,舉行山歌對唱活動,是壯族最具特色的風俗之一,電影《劉三姐》就是反映壯族對歌的代表作。壯族民間以對歌鬥歌作樂,相互傾訴內心情懷。內容多為以物託情、以物覓情、猜謎、談情說愛等。對歌時先以全過山調高喊“吆得”後,接之用旋律簡樸、歌聲清脆流暢的快調唱之。賽歌時,男女歌手各為一方,用旋律優美、節奏自由的慢調對唱。男女雙方均有出口成歌的“歌師”、“歌嬌”作參謀,以便唱勝對方。開場規定由男方邀請女方開唱,對歌結束前,對方以歌道謝。若是相約再唱,最後齊唱“還有好多唱有了,約定明晚再來開”。

  戲水節的對歌鬥歌在吉水河邊進行。兩岸人們特別是青年男女,用自己的歌聲,唱出自己的心聲。對歌會上人們以水傳情,戲水狂歡;以歌會友,高潮迭起。醉人的歡笑,無窮的快樂,構成一幅萬人狂歡、萬民同樂的河心戲水圖。壯族的“七月香”戲水節充滿了情趣和浪漫色彩。

  連山縣民俗學者陸上來說,壯族“七月香”戲水節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是根據漢族“七夕”中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演變而來。與傳統的悽美傳說不同,連山縣的“版本”更寄託了壯家兒女祈求幸福美滿生活的憧憬。

壯族的戲水節

  農曆七月初七,壯族稱乞巧節,但民間俗稱“七月香”。傳說每逢七月初七當日,天上的“七仙女”姐妹都在銀河裡沐浴嬉戲,午時前後,銀河水與人間溪河水匯流,於是這天壯鄉河裡的水會變得特別清涼、乾淨,即時飲用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人們休浴後,有消災、除毒、驅邪、潤膚、少生疾病、延年益壽等好處。因此,每逢此節,壯家人概不請客加菜,也不務農事,而是集聚到河裡洗頭、休浴、耍水、嬉戲,祈求健康長壽、平安吉祥。壯族姑娘更是要入河休浴,因為據說洗浴“仙水”後,姑娘心身清香,體態健美。另有裝“仙水”釀醋的習俗。據說這天從河裡取水釀酒制醋,酒香溢遠,醋香耐放,且經久不壞,故壯家人又稱七月香、為“長久節”。節日期間各村寨還舉行遊泳、潛水等比賽活動。

  “七月香”戲水節盛行於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該縣曾在七月初七舉辦了過壯家戲水節暨民族民間藝術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遊客與美麗的壯家姑娘、健壯的壯族小夥歡聚一堂,戲水對歌。濃郁的壯家風情舞、歡快的壯歌聲溢滿了吉田鎮吉水河兩岸。隨著一連串“隆隆”的禮炮開幕聲,吉水河的兩岸頓時歡騰起來。連山縣城凱旋門廣場河段的拱橋上,美麗的壯族姑娘把繡球拋向河心,數十個壯家小夥子從四周向河中心的繡球游去。大家奮力爭先,都想把姑娘丟擲的含情繡球搶到手。繡球搶畢,載著壯家少女的10多張竹排溯江而上穿過上吉橋前往戲水區。一路上,竹排裡鑼鼓喧天,兩岸男女山歌對唱,此起彼伏。到達戲水區,水上舞臺的壯家儺神高舉各色旗幡伴隨著“咚咚”鼓聲隆重出場,眾儺神跳起原始粗獷的壯家儺神舞。壯家“七仙女”翩然降臨,“山姑戲水”、“耍水歌舞”……情意濃濃的山歌,壯家姑娘優美的舞姿陶醉了八方遊客。戲水節期間,還舉行了山歌對唱,師公作法敬神表演等充滿民俗風情的活動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飲食,住房建築,婚喪民俗等,均與寧化居民有著許多共同或相似之處。同時透過對“鬼節”的調查,有助於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更好的引導人們開展風俗活動,建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和諧社會。

  寧化在海內外遐邇聞名。有詩人曾經唱到;“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客家民系是漢民族一支系統分明,富有特性的支系。客家先民主要是中原漢人,他們歷經戰亂,輾轉遷徙不斷在新的環境中求生存,圖發展,從而既承襲了中原文化,又接受當地居民的影響。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一種較為獨特的風俗習慣。寧化純屬客縣,寧化石壁地處閩西,與江西省石城縣毗鄰,被公認為世界客家祖地。

  由於長途的遷徙,共同的生活經歷,客家人有強烈的血源意識,對自己的祖先充滿了無限的尊敬和崇拜。寧化客家人把列祖列宗統稱為“公太”,“婆太”。認為沒有祖先就沒有自己,因此把祖先看作最可靠的,最有力的精神寄託所在,在寧化的每一個家庭都把祖宗與天、地、各類菩薩等供奉在一起,享受常年的祭祀香火。在日常生活中,寧化人每天早上飯蒸熟後,要用木製的小飯杓盛一杓熱飯,倒扣在碗中,放置在祖宗的神位前已敬列祖列宗。而農曆七月十五更是專門祭祀祖先的節日,意義十分重大,家庭成員中的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齊心協力過好這個節。

  橫鎖村位於寧化縣的南部,距縣城8公里,距石壁鎮20公里。全村以吳姓居多,大多是客家人。臨近5公里的山裡有一村子,叫青洲亢,全村均為少數民族——畲族。從地理方位來說,橫鎖村是漢族和畲族相交的地方,使其地方風俗更具交融性和代表性。


乞巧七月初七情人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是古代少女、閨婦最重視的節日。如今“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民間又稱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原為乞巧節。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 ...

黑衣壯族 情定“風流

  每年農曆正月初十,是黑衣壯“風流節”,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來到百年老樹下或大草坪上相會,紅美帶是黑衣壯族青年男女重要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把寫有自己生辰八字的紅美帶拋入大簸箕中,經攪和後各人自己抽出一個,得出的紅美帶上寫有的名字就是你的夢中情人。青年男女透過“紅線傳情”對唱情歌、互贈信物而情定終身。歌聲裡寄寓了 ...

少數民族服飾“鬥秀”雲南廣南壯族傳統花街(圖)

     花街節開幕式民族舞蹈 任東 攝      開幕式民族舞蹈 任東 攝   中新網文山4月22日電 第五屆雲南民族服裝服飾文化節暨壯族花街節22日晚在雲南廣南縣城開幕。壯族傳統的花街節系列活動也隨之展開。   據悉,此次活動時間從4月22日至5月1日,主會場設在廣南縣城,分會場設在享有“世外桃源”美譽的 ...

藏族

  節日時段   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前後。   節日來源   藏語“香浪”是採薪的意思。每逢六月,草原上氣候宜人,奶甜肉香,寺院的僧人便藉口採薪,到野外與家人團聚。後來沿襲成俗,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慶祝方式   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前後,夏河一帶的藏族人民總要帶上帳篷和豐盛的食品,到風景秀麗的草灘山野遊 ...

“賽歌擇婿”:壯族盛大的“歌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此外,廣東、貴州、雲南、湖南等省也有分佈。   壯族聚居區地處嶺南西部,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觀十分美麗。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熱帶、亞熱帶作物。農產品有水稻、玉米、薯類等。三七、蛤蚧和茴油, ...

甘肅

  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前後,甘南一帶的藏族人民總要歡度傳統民俗節日——香浪節。香浪節是一個浪漫而富於情趣的節日。農曆六月,正值藏區黃金季節,牧場肉香奶甜,人們舉家出遊,到風景秀美的大草原,搭起帳篷,過上十天半月的輕鬆閒適的日子。   這種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富有吸引力的活動,連寺院的僧人也很羨慕,都想同俗家群眾一 ...

壯家戲水

  水花朵朵的吉水河上,小夥姑娘的熱情被點燃了。男女老少互相戲著水,歡聲笑語飄蕩在壯鄉的上空,久久徜徉。   師公做法壯族師公登臺做法祭祀。透過做法,河水會變得乾淨、平安。受過水神祝福的水由“七仙女”的盆缽中灑向河裡,人們潑水狂歡可得平安。   “下水了,下水啦。”那邊一聲吆喝,這廂群起響應。壯鄉熱情的群眾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