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壯族的喪葬習俗

壯族的喪葬習俗

  報喪

  壯家有人死後,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響,以示家裡有了死人,向村人、親朋們報喪。同時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親者報喪,請道公來做道場,著手辦理喪事。

  洗禮

  死者主家報喪後,族內的男女就自動地到主家裡,幫忙各種喪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髮帶孝,戴竹笠,攜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邊號哭,擲幾枚錢於水中,汲水回來浴屍。孝男孝女及最親者給死者擦洗完畢,俗曰洗禮。死者是男的給他剃頭髮,是女的給她梳理頭髮。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頭巾。接著給死者穿新衣服、新鞋,還給死者口裡放一枚銀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給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給她手裡握一塊手巾。目的是讓死者乾淨體面地去到另一個世界生活。

  入殮

  道公來後,兒女到齊,由道公擇定吉時,便舉行人殮儀式。其儀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內放一屋草木灰,後鋪上一屋白布,將死者屍體抬入棺裡,再用一幅白布蓋上,作為新被,又用白布縫成蚊帳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諸事齊備,就將棺蓋蓋上,用大鐵釘釘牢,此時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聲大哭。邊哭邊歌,以示與死者訣別死者入殮後,棺材放在廳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衝犯祖宗在天之靈,棺材頭垂下一張布幔,設一張方桌,桌上設死者靈位,點燈燃香燭,地面鋪著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靈。

  停喪

  停喪日期,視其家貧富而定,一般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頭戴竹紙帽,腰束麻帶,腳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帶,頭扎孝巾,腳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邊痛哭,以示忠孝。前來弔喪的親朋,均戴麻巾。男的束於左臂上,女的扎於頭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唸經文。給死者超度亡靈。

  出殯

  出殯日子時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後。出殯時,先由親屬一人提著裝有鞭炮、紙錢的籃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紙錢。道公一路敲鑼打鼓,持利劍在前開路。靈柩緊跟道公之後,披麻帶孝的孝男孝女扶著靈柩前面,親友送葬的隊伍在後面。行進途中,靈柩絕對不能著地,直至墓地。到達墓地後,下葬前,道公將一隻帶去的公雞捧在手中,轉了幾轉,放進墓坑裡,以卜吉兇。道公還把帶去的穀粒拋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陰間能豐衣足食。隨即將靈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後他們及送葬隊伍就轉歸路,由一些人在那裡埋棺築墳。在回來的路上,道公不得再敲鑼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們不得再哭,不得回頭望。人們在路上還摘路邊的桃樹枝葉來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驅邪,人們回到喪家門口,每人都要在裝有桃葉的水盆裡洗手,以為去邪。人們吃了一餐飯後分散回家。

  出殯後,喪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設死者靈位,朝夕供奉飯菜,過節點燈燒香。滿三年孝男孝女才脫孝服。

  在死者的葬式上,壯族曾經有過各種葬式。如巖洞葬、懸棺葬、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葬等。而民間普遍流行的是拾骨葬。

  拾骨葬,又叫遷葬,是將棺屍埋葬,上土築墳,過三五年後,擇吉日良辰,再開棺拾骨遷葬,俗曰 拾金 再葬。

  壯人認為,拾骨葬是幫助先人的靈魂從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過節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如今拾骨葬之俗民間尤存。

  1950年後,壯族民間的喪葬禮儀風俗文化有了不少的改變。喪禮、禮服、脫服以及遷葬等均從簡。然報喪、入殮大體仍沿舊俗,一些地方還請道公做道場唸經。

  在壯族好些地方,有類似現在治喪委員會的 老人會 。如果這家是 老人會 成員,必須馬上去報葬, 老人會 立即出來協助辦理喪事。 老人會 現在依然存在,不過已經沒有迷信的內容,變成純粹是互助的團體。參加該會的會員,交十個碗,十個羹匙。並把姓名寫在傳命牌上,該會積累了一大批餐具,供有喪事的會員借用。平時可以租賃。每年舊曆六月初六為改選正副會長的日子,會員各派一名男子到指定地點赴會,各帶家釀米酒若干。宰一頭豬作宴席。會長主持會,照例要闡述一番宗旨,宣佈申請入會名單,用協商辦法選下一任正副會長。會務辦完,即共飲團結酒。誰家老人去世,會長便召集會員齊心協力處理後事,壯語叫做 含盧過喝 ,意思是划船過河灘,同舟共濟過難關。會長為死者家屬徵集錢、米、酒等物。會員各家壯實男子要出來幫助打柴、修橋、鋪路、挖坑、扶棺、料理弔唁事宜,事畢,會長設宴酬謝。會長還要出任喪家辦理喪事的總指揮。有了 老人會 ,即使是貧寒之家,喪事也能隆重舉行,使兒女盡到孝道。這是壯家人團結互助的好傳統。

  彝族的喪葬習俗

  彝族由於支分繁多,分佈甚廣,所處地理環境各異。因此,喪葬習俗乃至儀禮在各地彝區,各個支系都不盡相同。從喪葬形式到喪禮程式都明顯地表現出地方差異和支系特色。

  僅以喪葬形式看,彝族歷史上曾有火葬,約在明代中葉後滇、黔、桂彝族改為棺木土葬。此外,彝族還有過樹葬、陶器葬、巖葬、水葬、天葬等。

  1.火葬。以火焚屍的喪葬方式。在彝區傳襲已久,嘉靖《貴州通志》載是當地彝人 焚於野,擲散其骸骨 ;《越雟廳志 夷俗志》亦載: 喪葬不用棺槨,以火焚化,用土石掩蓋也。 《西昌縣誌 夷族志》也有記載,彝族火化屍體以後, 收骨殖於甕,命忠實年老娃子數人,負甕荷鋤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盜掘也。 現雲南省的彝區火葬時,屍須蜷曲,男仰臥,女側臥,架起柴樓放火燒之。而後掘坑將餘灰用壇裝起幷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壘墳後,堆子周圍砌一轉石頭。宣威縣有的彝人家的祖墳場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後,將骨燼放入罐中送到巖洞裡。這兩種葬法皆屬複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後再土葬,或火葬後再巖葬。傳統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襲得較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涼山。

  2.土葬。滇、黔、桂彝族明清以後逐漸以棺木土葬代替了傳統的火葬,土葬習俗與當地漢族類似。雲南撒尼彝族人死後一般停放兩天,由巫師頌經送魂,村裡人及女方親屬來 耍獅子 、 鬧猴子 、 跑鑼鼓 等。出殯當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後,列隊送往墓地,每人自帶酒菜,喪家準備飯食。女的死後必須請孃家親屬來送終,出殯時母舅要交酒還人,表示斷絕以往的婚姻關係,如沒有孃家的人來送葬是不能出殯的。阿細彝族人死後需停屍三天才出殯,全村人自備口糧,齊集在公房裡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3.水葬、天葬、巖葬。為古代涼山彝族的特殊葬式。水葬,即將屍體投入河中沖走。天葬,即將屍體背到附近山頭,任飛禽走獸撕食。巖葬,即將屍體從懸巖上拋下。這些特殊葬法都是經畢摩根據死者的屬肖、命宮、死日查經掐算後決定執行的,現已廢止。

  4.陶器葬。又稱為 直葬 、 沖天葬 。即是在人死後,用六尺高的壇罐,將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裡,壘成墳堆。雲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歷史上曾實行過這種葬法。當地人認為是祖先傳下來的,人是站著走的,也要站著死,頭頂青天,腳踏大地,活著如此,死了也如此。

  5.樹葬。樹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種葬俗。雲南彝區流傳著一則關於 樹葬 的傳說: 在漢代,諸葛亮在世的那個年代,彝族先祖孟獲大將軍的妾死了。孟獲讓屬下用帛緞裹屍,葬之在青松樹丫上。人們圍在樹下唱歌、跳舞,悼念這位美麗的妾 。當地人們還傳說,樹葬之後,骨頭從樹上掉下來,不好處理,於是用桶把裹著帛緞的骨頭裝起來,或放之於樹洞,有說放之於靈房,稱為 鬼桶 。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喪葬習俗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喪葬習俗有:

  報喪:

  壯家有人死後,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響,以示家裡有了死人,向村人、親朋們報喪。同時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親者報喪,請道公來做道場,著手辦理喪事。

  洗禮:

  死者主家報喪後,族內的男女就自動地到主家裡,幫忙各種喪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髮帶孝,戴竹笠,攜竹筒或小水桶,到河邊號哭,擲幾枚錢於水中,汲水回來浴屍。孝男孝女及最親者給死者擦洗完畢,俗曰洗禮。死者是男的給他剃頭髮,是女的給她梳理頭髮。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頭巾。接著給死者穿新衣服、新鞋,還給死者口裡放一枚銀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給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給她手裡握一塊手巾。目的是讓死者乾淨體面地去到另一個世界生活。

  入殮:

  道公來後,兒女到齊,由道公擇定吉時,便舉行人殮儀式。其儀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內放一屋草木灰,後鋪上一屋白布,將死者屍體抬入棺裡,再用一幅白布蓋上,作為新被,又用白布縫成蚊帳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諸事齊備,就將棺蓋蓋上,用大鐵釘釘牢,此時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聲大哭。邊哭邊歌,以示與死者訣別死者入殮後,棺材放在廳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衝犯祖宗在天之靈,棺材頭垂下一張布幔,設一張方桌,桌上設死者靈位,點燈燃香燭,地面鋪著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靈。

  停喪:

  停喪日期,視其家貧富而定,一般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頭戴竹紙帽,腰束麻帶,腳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帶,頭扎孝巾,腳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邊痛哭,以示忠孝。前來弔喪的親朋,均戴麻巾。男的束於左臂上,女的扎於頭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唸經文。給死者超度亡靈。

  出殯:

  出殯日子時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後。出殯時,先由親屬一人提著裝有鞭炮、紙錢的籃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紙錢。道公一路敲鑼打鼓,持利劍在前開路。靈柩緊跟道公之後,披麻帶孝的孝男孝女扶著靈柩前面,親友送葬的隊伍在後面。行進途中,靈柩絕對不能著地,直至墓地。

初終薩喪葬習俗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死,為壽終正寢,這樣正常死亡的老人被稱“老喜喪”,整個喪葬之禮與婚嫁之禮同樣稱作喜事,只是色調不同而已。對這種正常死亡,家人是早有準備的。壽衣壽材早就做好,孝子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並做了物資上的準備,這時親屬要給死者沐浴更農,穿戴好內外衣裳,因為死後屍體僵硬不好穿戴,另外出於迷信,在民間認為沒來得及穿好衣服就嚥氣,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內疚的。臨終時另一種僅俗是換地方。福建是移至詞堂,安徽是由房中遷至前廳,山東是移到正屋的靈床上,有的移到門板上,對此稱作“挺屍”。

  1.臨終之前。

  一般垂危之入要對親人囑咐、安頓或者委託別人照料幼小,或希望女嫁誰家、子娶誰人,歷史演義中的“託孤”就是由此而來的。民間迷信認為,若有什麼心願未了,死者會含淚不螟,就是“死不螟目”。古代有這樣的記載,某:郡的郡守夫人死不螟目,是臥泊丈夫續絃、兒子受苦,於是郡長就請人祈禱,禱詞曰: “夫人一貌玉無理,四十年來鬃末氓:何事臨終含眼沮恐教兒子著蘆花”,吟畢眼合。

  2。初死之時。

  在古禮中有“屬礦”,就是用新蠶絲、新根花試死者有無鼻啟,接著是“復禮”,也就是“招魂”。家裡人到房上或高坡上,朝祖先發源地呼喊死者的名字,叫他回家。復禮是親屬希望親人迴歸的禮儀,之後還要檢查死者的鼻息、脈搏,然後是“初哭”。


贛縣客家喪葬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 ...

維吾爾族人的喪葬習俗

  維吾爾民間的喪葬儀式,雖說都按照伊蘭教的教規進行,但因各地教派的不同,歷史文化淵源的影響的相異,所處地理環境的區別等因素,在大同之中有許多小異呈現出形形色色的特點。   □驅鬼避邪   在維吾爾民間,當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奪去生命的病人處在彌留之際時,其親屬就請來一位阿訇到家裡唸經驅鬼避邪,同時,由阿訇用小木 ...

佤族的喪葬習俗

  佤族人死後,實行獨木棺土葬。過去佤族認為人死是由於已死去的家裡人把他(她)的靈魂叫走了, 他的靈魂永遠離開了他的肉體。在病垂危的時候,要殺豬、剽牛看卦。如卦不吉,就認為病人的靈魂已 去,要給其準備後事。人死後,拿幾塊半開放入死者口中,無半開可放茶葉、鹽塊或糖塊代替。換上壽 衣,用棉線將死者的雙腳拇指拴攏, ...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實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火葬多數是僧侶和高壽者,此外,一般都採用土葬。布朗族的每個寨子附近,亦有一塊墓地,布朗語稱墓地為 壩消 。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選擇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布朗語叫 壩朗木瓦 ;中間一段是埋葬青壯年的,布朗語叫 壩格登 ;最低一段是埋 ...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傳統喪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種,以土葬為主。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每個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塊或幾塊墓地,有的把這種墓地稱作龍山,傣語叫作 壩消 , 壩消內的林木,是不許砍伐的,把它稱為 龍林 。久而久之, 龍林 蒼勁挺拔,蔥蘢青翠,變成了一片風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風景更加秀麗。   ...

拉祜族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

俄羅斯族的喪葬習俗

  凡人死,無論男女老幼均內襯白衣,外部穿戴整齊,停放室內,頭向牆角有聖像的地方,腳朝著門,旁點臘燭,長者唸誦例行的祭詞,親友魚貫而行向死者告別,然後將屍體入棺,送墓地埋葬。均為木棺土葬。埋法,是將棺材在墓穴底部用松木墊起20釐米高,棺材周圍豎立4根木柱,上面架起4根橫樑,樑上蓋木板,再鋪樺樹皮(耐久不易腐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