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壯族的風俗+壯族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點

壯族的風俗 壯族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點

  壯族的風俗 壯族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點

  1、文化藝術: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2、居住: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幹欄式建築。3、服飾: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

  壯族概述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資料顯示,2010年末,廣西壯族常住人口約有1444.8萬人(戶籍人口1658.7萬人),約佔全區總人口的32%,約佔全國壯族總人口的86%。主要分佈在南寧、柳州、百色、河池、來賓、崇左、防城港、貴港、欽州等市。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歷史上,曾仿漢字創造了方塊壯字,稱“土俗字”。新中國建立後,創制了拉丁字母的壯文。

  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壯族聚居的柳江、來賓等地發現大量原始文化遺址,證明遠在舊石器時代的後期,這一帶就有人類居住。據古籍記載,最早居住在今廣西境內的有 “ 百越”族群中的“西甌”、“駱越”等部落,今天的壯族就是由這些部落發展而來的。壯族的自稱有20多種。新中國建立後,統一稱為“僮”,後改為“壯”。

  銅鼓是壯族的藝術珍品。目前收藏在廣西博物館內的共有五百多面。大者面徑達1.65米 ,重約300公斤,小者面徑40釐米,重僅幾十斤。

  壯錦是壯族傳統的工藝美術織品,質地精美,花紋圖案鮮豔奪目,聞名全國。其他如桂布、束子布、斑布、吉貝布等,在歷史上,也是頗負盛名的手工藝品。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壯族先民西甌、駱越人處於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 階段,農業和手工業已有了相當的發展。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嶺南,並設定南海、桂 林、象三郡。從此,嶺南地區正式納入中央封建王朝的版圖,壯族先民也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員。自秦漢開始 ,壯族先民進入奴隸制社會。唐宋時期,奴隸制解體,桂東地區壯族進入以地主經濟為主導 的 封建制社會,桂西的壯族則進入以領主經濟為主導的封建農奴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桂東地 區自秦漢以後實行與中原地區一樣的郡、州、縣制度,而桂西地區直至唐代才設立“羈縻” 州,宋、元、明、清實行土司制度,由壯族首領直接統治。清末民初改土歸流完成,結束了 土司統治制度。

  壯族人民富於鬥爭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就是由漢、 壯族人民共同發動的。壯族出身的韋昌輝、李開芳、林鳳祥等曾對太平天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辛亥革命時期的欽防起義和鎮南關起義,是由壯族黃明堂、王和順等人在孫中山領導下發動和指揮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韋拔群等同志在鄧小平、張 雲逸的親自領導下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建立了紅七軍和紅八軍以及工農革命政權。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壯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鬥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反對外來侵略,保衛祖國的鬥爭中,壯族人民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宋 代有儂智高領導的反抗交趾李朝的侵略;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壯族人民在反抗交趾入侵 ,保衛邕州的戰鬥中,與官軍配合,把侵略者趕回交趾保衛了祖國的南疆;明代,田州女土官瓦氏夫人帶領六千多?兵開赴江浙一帶抗倭,取得重大勝利,她的英勇事蹟至今仍在壯 族人民和江浙人民中廣為傳頌;1885年,在馮子材率領下,壯族人民配合官軍,在鎮南關大 敗法國侵略者,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

  壯族的文化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左江崖壁畫是兩千年前壯族先民創造的藝術瑰 寶。這些壁畫多數分佈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的石山峭壁上,少數分佈在天等縣及右江兩 岸的石山峭壁上。其中以明江岸上的岜來崖畫最具代表性,畫幅長135多米,高44米。

  壯族的文學作品豐富多彩。民間文學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山歌等。壯族人民素以能 歌著稱,善於以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鬥爭,抒發思想感情。青年男女戀愛有情歌;婚嫁有 哭嫁歌、送嫁歌;喪葬有哭喪歌;互相盤考、比賽智力的有盤歌;宴請賓客有勸酒歌和節 令歌;祈神求雨有祈禱歌;教育兒童有兒歌和童謠,等等。每年春秋兩季,男女青年盛裝打 扮 彙集到特定的場所進行對歌,這種歌會形式稱為“歌圩”。壯族的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 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舂堂舞”、“繡球舞”、“扁擔舞”等。戲劇有壯劇、師公戲等 。

  壯族稱屋為“幹欄”。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欄式、半欄式和平房三種。全乾欄房屬全 樓居式,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和存放農具,是傳統的住房形式;半欄房以一開間為樓房, 樓上住人,樓下放牛羊、農具等,另一間為平房;平房多為三開間。這是當今壯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壯族的服飾,在兩百多年以前,男子下穿寬腿褲,上身著對襟無領短衣,頭纏長巾,女子下穿百褶裙,上身著無領、左衽、繡花滾邊短衣,頭扎繡花巾。近百年來,男女均改穿長 褲和有領短上衣,布料均為自紡自織自染的深青色。現在青年人多著時裝。在一些邊遠山區 ,老人仍穿寬腿褲和有領對襟的上衣。

  壯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歷史上曾盛行“不落夫家”的婚姻習俗。女子結婚後仍定居 孃家,只是在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回夫家居住一段時間。二、三年後或懷孕後才回夫家居住。至近現代,“不落夫家”習俗已逐漸改革,但仍然有“入贅”的婚俗,即丈夫到妻子家居住,上門的丈夫改從妻姓,現在可以不改。青年男女的戀愛方式,主要是透過對歌,趕圩等活動進行,雙方同意後,即經過媒人進行說合。新中國建立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新中國建立後,男女婚姻自由。

  壯族的重大節日有“三月三”、“中元節”、“牛魂節”。

  壯族信奉多神,主要是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歷史上,巫教和道教相當盛行 。

  新中國建立以後,壯族地區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壯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巨大的發展。

國慶節的來歷和風俗 國慶節的風俗特點

  國慶節的來歷和風俗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於帝王的登基、誕辰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將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裡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佈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透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主要內容。

  國慶節風俗

  (一)、張燈結綵

  我國每逢國慶佳節,各企事業單位都會掛起燈籠或橫幅,用“歡度國慶”等標語來慶祝國慶;廣場上則擺放著標語字樣的盆景和氣球,用歡樂的氣氛來迎接國慶。

  (二)、國慶長假

  每年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我國於1999年修訂釋出《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國慶節與相鄰的週六、日組合為7天的國慶長假,被稱之為“國慶黃金週”,用放假的形勢,讓老百姓共同感受國慶的歡樂。

  (三)、高速公路免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私家車已日益普及,人們通常會利用國慶7天長假來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因此,國家自2012年起,國慶期間的高速公路向私家車免費通行。2012年國慶節假期免費通行時間為9月30日00∶00至10月7日24∶00

  (四)、國慶閱兵

  我國國慶自開國以來共有14次國慶閱兵,除1949年開國大典的閱兵式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84年、1999年和2009年的這三次國慶大閱兵,透過國慶閱兵既可慶祝國慶、揚我國威,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強大的國防力量,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強烈的自豪感。

  (五)、天安門升旗儀式

  每逢國慶,去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是無數人心中的夢想。因此,利用國慶長假去北京遊玩的人們,通常會趕早來到天安門廣場看國旗班的軍人升旗,以表達對祖國的無比熱愛,看著五星紅旗徐徐升起,心中的激動無以言表。

  (六)、國慶聯歡會

  國慶前後,各企事業單位為了慶祝國慶,弘揚企業文化,都會組織員工開展迎國慶聯歡會,用文藝表演的形式來表達國慶的喜悅。

  國慶節的節日意義

  國家象徵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誌,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功能體現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

  基本特徵

  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徵。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 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 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物件,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遊行一週,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徵。除了農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裡,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曆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牆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透過突破、擋人、變向、快衝等方式衝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製圓環,直徑約5釐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並關進地牢,等待秋後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後,開始為阿弟縫製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蹟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曾是傳遞戰爭訊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的銅鼓舞,表演時,一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夥子敲擊,作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反覆變化,舞姿靈活敏捷。另有兩個小夥,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為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

  三月三的由來

  說到“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相傳,農曆“三月三”也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是其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的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因此“三月三”也叫“王母娘娘千秋節”,這一天的傳統民俗就是踏青春遊、登山逛廟會、對情歌。於是,“三月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獨特意義上的佳節,就流傳至今。


壯族三月三的風俗美食 壯族三月三美食有哪些

  壯族三月三的風俗美食 壯族三月三美食有哪些   1、雞屎藤   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 ...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有哪些

  1、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物件,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 ...

壯族三月三的風俗

  1、包五色糯米飯: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2、搶花炮:在農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3、繡球傳情: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 ...

壯族三月三的風俗

  1、包五色糯米飯: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2、搶花炮:在農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3、繡球傳情: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 ...

壯族風俗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壯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幹欄式建築。壯族人民喜歡唱歌,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褲角稍寬,頭上包提花毛巾,腰間繫精緻的圍裙,小 ...

滿族的風俗特點

  滿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那麼滿族到底有怎樣的風俗和特點呢?實際上,滿族的風俗和特點是比較有特色的。1、風俗:滿族是比較注重禮節的,對於老輩是三天行一次小禮,五天行一大禮。在路上即使是遇到不認識的老人,也要鞠躬問好。在婚嫁方面,比較流行早婚、迎娶大齡女子。2、特點:滿族人的眼睛大多數顏色偏黃或者是褐色,鼻 ...

廣西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是什麼

  導讀:廣西少數民族眾多,但是主體的少數民族是壯族人民,因此壯族的傳統節日成為了廣西特有的節日,有些節日還會安排放假供居民慶祝。其中有假期的節日是三月三,那麼你知道廣西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嗎?想知道廣西壯族三月三的風俗是什麼,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廣西壯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說差異:廣西各地的“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