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夏至(summer+solstice)

夏至(summer solstice)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是“夏至”節氣。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溼潤灌漿,乾乾溼溼,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夏至氣候特點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至,是極的意思,是日形長到終極的意思。這一天(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天氣開始炎熱。每年6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90°(夏至)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漢學堂經解》所集崔靈恩《三禮義宗》中也說:“夏至為者,至有三義;一以陰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陽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為至。”這天太陽的高度最長,陽光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過了夏至日,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白天開始一天比一天縮短。南半球相反。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開始,氣候學上則以每5天的平均氣溫高於22℃的始日作為夏季開始。夏至後,北方氣溫高,光照足,雨水增多,有利於農作物生長髮育。長江中下游地區仍處在梅雨期,往往出現持續時間長、雨量大的降雨,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夏至後進入伏天,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漫延,需加強田間管理。所以農諺中說:“夏至進入伏天裡,耕地賽過水澆園”;“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搶先”等說法。

太陽與陽曆--分至點(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黃道——黃道和赤道OO'相交於M和N兩點,m叫春分點,n叫秋分點,E叫夏至點,E'叫冬至點。

  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相距180°的兩個交點,稱為二分點。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透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M);與春分點相對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N)。黃道上與二分點相距90°的兩點,稱為二至點。位於赤道以北的那一點,稱為夏至點(E);與夏至點相對的另一點稱為冬至點(E')。二分點和二至點通常又合稱為分至點。從北黃極向黃道看去,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春分點、夏至點、秋分點和冬至點。太陽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左右)、夏至(6月22日左右)、秋分(9月23日左右)、冬至(12月22日左右)依次透過天球上的M、E、N、E'四點。在天球上透過天極和二分點的大圓稱為二分圈,透過天極和二至點的大圓稱為二至圈。

  迴歸年——假設以m點為起算點,太陽繞黃道一圈又回到m點的時間間隔就稱為一個迴歸年。據現代天文測量,一個迴歸年等於365.2422日。天極和二分點的大圓稱為二分圈,透過天極和二至點的大圓稱為二至圈。

夏至

  在每年陽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日。《恪遵憲度抄本》中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14個小時左右。

  有關專家表示,夏至後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將隨即到來。值此時節,公眾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到40℃左右。

  夏至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進入盛夏了。有關專家表示,此時節,公眾的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而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儘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中午氣溫高,可用午睡補充夜裡的睡眠不足,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腦溢血和冠心病的發生率。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溼邪侵襲,夜間不宜一直開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此時節,人們還要節慾守神,善於滿足,以保持樂觀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同時要注意戒怒,努力培養自己處事不驚、遇事不亂的心態。


立夏(summer begins)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 ...

農曆傳統節日-夏至

  ☆夏至   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 ...

北極村之“夏至節”

   漠河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縣份,由於緯度高,使漠河地區在夏季產生極晝現象,時常有北極光出現,因此人們稱漠河縣為“中國的不夜城”、“極光城”。漠河白夜產生在每年夏至前後的9天中,此時漠河多出現晴空天氣,是人們旅遊觀光的最佳季節。在觀賞“北極光”和“白夜”奇觀的同時,又可同時看晚霞與朝暉國家礦產連成一片的紅彤天 ...

夏至節氣農事活動

  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開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熱仍比地面反輻射放出的熱量多,氣溫繼續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節。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夏至後進入伏天,北方氣溫高,光照足,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害蟲迅速滋長蔓延,需加強田間管理,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 ...

夏至各地有哪些習俗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夏至和冬至一樣,屬於我國民間重要的節日,稱為“夏至節”。在我國有些地方,“夏至節”的熱鬧程度不亞於端午節。下面我們來看看夏至各地有哪些習俗。 冬至餃子夏至面 農曆五月間(陽曆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 ...

夏至節氣農事

  過了夏至,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佈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華南西部6 月下旬出現大範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 ...

夏至習俗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