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立夏(summer+begins)

立夏(summer begins)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我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溼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應及時採取必要的增溫降溼措施,並配合藥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製。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月6日是農曆的立夏。此時,“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係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溼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應及時採取必要的增溫降溼措施,並配合藥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製。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立春(spring begins)

  【二十四節氣之一】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立春習俗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曆十二月,有時在農曆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杆”。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孃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鍊,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係,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的開始。此刻“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正等待著“春風吹又生”,而“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時節的自然特色。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人們按舊曆習俗開始“迎春”,我國的臺灣還將立春這一天定為“農民節”這是冬三月農閒後的最後一天休息。農諺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農事活動由此開始,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戶踏青尋春,體會那最細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洩的功能,木有生髮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洩,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透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執行。

  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後,也就是春天,所以稱之為春節,在此節日,人們共同歡度,舉國同慶!

  立春打牛

  今天是立春,自古以來,立春時皇朝與民間都有很多祭祀、慶賀活動,除大家熟知的吃春盤、春餅外,還有打春牛。“打春牛”的民俗盛行於各地,其儀式由各府縣執行,在某縣誌上有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裡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聖,鞭土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也。是日喜晴厭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家夫不用力耕田。”

  這說的是立春日前一天,先把用泥土塑造的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的假人作“耕夫”,以示春令已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立春日當天,官府要奉上供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及農民輪流鞭打,打春牛頭象徵吉祥,打春牛腰象徵五穀豐登,打春牛尾象徵四季平安,無論鞭打春牛的哪個位置,都象徵著驅寒和春耕的開始,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隨後人們要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放入牲圈,象徵興旺。當天如天晴則預示著豐收,若遇雨則預示年景不佳。

  另外,至今有些農村仍延續著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小鑼鼓,唱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紅色春牛圖,圖上印有二十四節氣和一個人手牽著牛在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

  立春農事

  “立春”伊始一年端,全年大事早盤算。

  走親訪友把年拜,莫忘怎樣種好田。

  二十四節掌握好,才能豐收奪高產。

  看天看地講科學,農林牧漁齊發展。

  土地漸漸把凍化,耙耮保墒莫遲緩。

  劃鋤耙壓冬小麥,保墒增溫分櫱添。

  抗旱雙保不能忘,開動機器灌春田。

  農具機械早籌措,化肥農藥備齊全。

  糧棉種子準備足,優良品種要精選。

  瓜菜窖子常檢查,大棚瓜菜要細管。

  林木果樹看管好,嚴防破壞和糟踐。

  畜禽飼餵要認真,疫病防治須普遍。

  魚塘晝夜常巡邏,管魚勝似管糧棉。

  萬眾齊把春潮鬧,爭取又一豐收年。

  立春農諺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一人心裡沒有計,三人肚裡唱本戲。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鹼。

  人勤地不懶,秋後糧倉滿。

  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增產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行下春風望夏雨。

  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幹多風。

  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雨紛紛。

  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個八。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兩春加一冬,無被暖烘烘。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

  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打春凍人不凍水。

  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不懂二十四節氣,不會管園種田地。

  看地種田,出海觀天。

  人隨節氣變,保證吃上飯。

  天變人不變,種田難增產。

  種地不看天,瞎了莫埋怨。

  種地不得時,必定討苦吃。

  種地不及時,囤裡缺糧食。

  看天看地種莊稼。

  初一高粱初二黍,七谷八麥,九果十菜。

  走親訪友拜年,莫忘討論種田。

  也收早,也收晚,也收深,也收淺,也收勤的也收懶;該早就早,該晚就晚,該深就深,該淺就淺,勤動腦筋不停閒;順天時,量地力,科學來種田。

  科學種田,越種越甜。

  土地不認爹和娘,收拾好了多打糧。

  七十二行,莊稼人頭一行。

  三百六十行,種田為上。

  萬物土中生。

  要得寶,土裡找。

  五穀雜糧數米大。

  珍珠為寶,稻米為王。

  農業興,百業旺,糧棉不收斷百行。

  地裡糧棉不出產,工廠城市缺吃穿。

  莊稼地裡不打糧,萬家買賣倒了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地是聚寶盆,糧是寶中寶。

  土地是個聚寶盆,又出金來又出銀。

  土地是個聚寶盆,看你手腳勤不勤。

  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懶。

  人勤地生寶,人懶地長草。

  地是萬寶囊,潛力無限長。

  耍龍耍虎,不如耍土。

  搞好農林牧副漁,廣大農民才富裕。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平原重點靠糧棉。

  平原的莊戶經,搬到山區念不通。

  積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

  幫錢幫物,不如幫技術。

  要想富,專業戶,規模經營是出路。

  不搞責任制不聯心,不聯產量不認真。

  聯產聯著心,八分力氣掏十分。

  包了工,聯了產,又治窮漢又治懶。

  責任到了田,人人爭當技術員;責任到了戶,家家都有隊幹部。

  責任到了人,幹部不當監工,滑人不挑輕工,懶人不磨洋工。

  聯到隊,隊翻身;聯到戶,戶操心;聯到人,人使勁,聯到哪裡哪重新整理。

  大鍋飯,清水湯;二鍋飯,有點香;小鍋飯,賽蜜糖。

  大鍋飯,懶手懶腳;二鍋飯,毛手毛腳;小鍋飯,不停手腳。

  大包乾,辦法強,出幹勁,出產量,殺大豬,宰大羊,從此不吃供應糧。

  大包乾大增產,幹部群眾都喜歡,個體集體都能富,國家還要蓋倉庫。

  要想富,修公路。

  月出月落:

  初一生,初二長,初三初四鬧嚷嚷。

  初一月不見,初二一條線。

  大二小三,天黑月一竿。

  大二小三見月牙,二十七八月一霎。

  初三初四娥眉月。

  初八、二十三,月出月落半夜天。

  十五沒有十六圓,十七夜裡少半邊。

  十五六,兩頭露。

  十七八,黃昏摸瞎。

  十八九,坐著守。

  二十正正,月出一更。

  二十二三,月出半夜天。

  二十四五,傍明月出。

  二十四五月黑頭,月亮出來就使牛。

  二十七八,月亮出來一霎。

  二十八九,光明出來扭一扭。


夏至(summer solstice)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是“夏至”節氣。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 ...

立秋(autumn begins)

  [解釋]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8月7、8或9日。我國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 ...

十二生肖立夏如何調運?

  夏天是火旺的季節,根據五行生剋原理,夏季火旺,故火是得助的;火又生土,故土也是得勢的。而火旺自然克金,故金處死地;火旺耗水,把水蒸發,故水處囚地;火旺洩木,故木處休地。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每時每刻都在受著大自然的影響。季節五行的變化,也對人的運勢產生重要影響。那麼對應到個人方面,應該怎樣根據夏季火旺的 ...

立夏習俗:南方地區吃筍、槐豆、“五色飯”

  四川、巖坦山區家家要吃筍、槐豆。說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習俗,說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軟菜(君踏菜)的習俗,說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在廣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 ...

立夏各地飲食習俗 推薦六大食譜

  http://www.tech-food.com 2012-5-14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下一頁 立夏過後,便是炎熱的夏天,人們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託著祈福保平安的願望。   看看各地立夏吃什麼   浙江嵊州人認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為“支撐”)心,吃筍拄腿,吃豌豆拄眼;   湖南長沙人立夏日吃 ...

立夏習俗須知九宜一忌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此時,“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關於立夏,各地有很多的習俗禁忌,王浩驊特為大家總結了一下立夏時節的習俗宜忌,供大家參考。 一、 立夏日宜掛雞蛋 俗話說“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立夏這日,人們用紅茶或核桃殼煮蛋,稱“立夏蛋”。並將 ...

蘇州立夏習俗

  5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按照老蘇州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嘗時新、掛鴨蛋、立夏稱人,還要在自家院子裡辦一場踐春宴,迎接夏天的到來。點滴民俗中,透露出老蘇州人濃濃的鄰里鄉情。 一、嘗三鮮 這三鮮是哪三鮮呢?據介紹,三鮮有地三鮮,指的是蠶豆、蒜苗、莧菜;樹三鮮,指的是香椿、梅子、櫻桃;水三鮮,指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