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麼意思+夏至三庚入伏怎麼推算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庚入伏怎麼推算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庚數頭伏”。據天文專家表示,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面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蓄積,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

  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

  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我國農曆中,計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第三個庚日便是頭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數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夏至三庚數頭伏,我們根據這個口訣,可以算出每年的頭伏時間。

  夏至三庚入伏怎麼推算

  夏至三庚入伏是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這就是所謂的“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

  為何古人設定夏至三庚是頭伏

  中國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辯證法”。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易經裡的“否極泰來”、人們對月相、寒暑、潮汐、興旺盛衰.....等等,都是“動態的”、“物質的”、“辯證的”看。

  “伏”,是潛伏的意思。潛伏什麼呢?原來潛伏著“寒冷”。”衰極而勝“、“盛極而衰”的道理誰都知道。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熱的時候,也就是”熱到了極點“,寒冷就已經潛伏其中了。這一天古人選在了“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事實證明了我們的祖先是絕對正確的。

  夏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1、“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麵等。《吳江縣誌》中記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人們不僅吃“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做薄餅,烤熟,夾著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或分贈親友,俗稱“夏至餅”。

  2、熱面

  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那叫“鍋挑兒”,據說有“辟惡”之意,吃熱面是為驅除邪惡,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

  3、清涼補

  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4、夏至羹

  湖南長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夏至羹”,民諺雲“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個團(音為”坨“),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

  5、過水麵

  山東各地在夏至的這一天裡是要吃涼麵條的,也就是過水麵,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裡撈麵吃,對於小孩子來說已經不只是吃飯了,更是一種遊戲,充滿了樂趣。

  6、狗肉

  廣東人素有喜吃狗肉之習,陽江地區尤甚。而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闢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

夏至三候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候分別是什麼

  夏至三候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候分別是什麼

  夏至三侯分別是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含義解釋:

  鹿角解:古人認為,麋與鹿雖屬同科,但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

  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腹而鳴。

  半夏生:半夏,藥名,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開始衰退了。

  夏至是如何確立的?

  在二十四節氣中,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早確定的兩個節氣。春分、秋分以及“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節氣,都是在“二至”的基礎上確定的。

  每年的夏季和冬季都有3個月,在科技水平相對落後的古代,要準確劃分夏至和冬至這兩個時間節點,顯然並非易事,但聰明的古人很早就想出了妙招。

  據《尚書·堯典》記載,帝堯為了推算歲時,制定曆法,命令羲叔到南方一個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從北向南移動所產生的變化,結果發現“日永星火”。即當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火宿出現在南方的天空時,這一天白晝最長,並由此確定這天為夏季第二個月的夏至日。

  此外,帝堯又命令和叔到北方一個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從南向北的執行情況,結果發現“日短星昴”。即當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出現在北方的天空時,這一天白晝最短,從而確定這天為冬季第二個月的冬至日。

  另外兩個天文官羲仲及和仲,則透過同樣的方法,確定了春分和秋分的日子。

  立竿測影法:

  太陽的影子,名為“日晷”。“土圭”,就是用以測量“日晷”的器具。古人透過直立在地上的杆子,觀察陽光投射的杆影長短及移動規律,以定四時日月。經過長期觀察,他們發現每年都有一天日晷達到最短,同時他們還發現,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此外每年還有一天日晷達到最長,且這一天的晝夜長短正好與日晷最短那天相反。每年的夏至日和冬至日,古人就是用這種方法確定下來。

埋手打三更是什麼意思

  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錯了。這是一句民間俗語,這句話的來源據說是有一則典故,傳說初更時分,有個打更佬,剛拿起鼓棍準備擊鼓時,屋樑上突然跌落一隻大老鼠,正好跌在更鼓上面,打更佬欲將老鼠打死,於是連續在鼓上打了三下,才將老鼠打死了,然而,人們聽到了三聲鼓響,便誤認為是三更,故有落手打三更這句話留存至今。


日暈雨什麼意思

  1、日暈三更雨:如果白天出現日暈現象的話,那麼在夜半三更(半夜十二時左右)的時候就很有可能會下雨。   2、暈,是日光或月光穿過冰晶結成的卷層雲,發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內紅外藍的光環。卷層雲多產生在低氣壓的前方,如低氣壓逐漸移近,雲層將依次轉變為:卷層雲一高層雲一雨層雲,接著就下雨。又因為在比較強的低氣壓 ...

什麼動物便起床

  老鼠。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 ...

大寒候是什麼意思 大寒候內容及含義

  大寒三候是什麼意思 大寒三候內容及含義   大寒三候:雞乳,徵鳥厲疾,水澤腹堅   先秦史籍《逸周書·時訓解》:“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澤腹堅。雞不始乳,淫女亂男。鷙鳥不厲,國不除兵。水澤不腹,堅言乃不從。”   與其他節氣一樣,古人也找出了大寒時節動物反應和自然變化的典型特徵,即“ ...

春分候是什麼意思 春分候分別是哪

  春分三候是什麼意思 春分三候分別是哪三候   春分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春分日後,燕子開始從南方飛回來,下雨時天空會打雷併發出閃電。   具體含義:   春分第一候:玄鳥至   玄鳥,又稱元鳥,即燕子。燕子是春分來,秋分去的候鳥。   春分二候,雷乃發聲   雷是春天陽氣生髮的聲 ...

夏至的至是什麼意思 夏至節氣的至含義是什麼

  夏至的至是什麼意思 夏至節氣的至含義是什麼   夏至的至釋義:1.到。2.至於。3.極;最。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 ...

夏至不拿棉什麼意思 夏至不拿棉的詩歌與民俗

  從夏至這一天開始算,我們可以看到太陽的直射點,從北迴歸線不停的推動,漸漸的我們能夠感覺到白天的時間開始變短了,這也算是下肢的一種特點,我們地面的輻射和熱量呢會一直增加,雖然他現在還不到達頂端,但是還是在累積的過程中,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可以感覺到了,氣溫是不停的身高,但是也有一種說法叫做夏至不熱,也就是說 ...

夏至不納棉什麼意思 夏至的俗語有哪些

  夏至雖然是屬於夏天的一個時節,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氣溫氣候的變化並沒有像想象中的那麼炎熱,而且夏至也並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一天,這個時候應該說是地表的熱量仍然正在增加或儲蓄,但是沒有到達頂峰,這一段時間陰雨天比較多,容易形成雷陣雨,對於需要雨水澆灌的農作物來說,也是好事。   夏至不納棉什麼意思   夏至不拿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