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含義是什麼 夏至的內涵意思是什麼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21日或22日。這一天太陽經過夏至點,北半球白天最長,夜間最短。對北半球的居民來說,指太陽到達夏至點的時刻;對南半球的居民來說,指太陽到達冬至點的時刻。
夏至介紹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之時。過了夏至,我省盆地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盆地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盆地雨量東多西少的分佈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盆地西部6月下旬出現大範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作好防洪準備。夏至節氣是盆地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夏至節氣的由來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古時夏至日,人們透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
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夏至吃什麼
1、多吃粥
因為夏季的炎熱,所以人的腸胃經常會受到暑熱的刺激,功能會相對減弱許多,因此會容易發生食慾不振和頭重倦怠等不適症狀,嚴重的還會導致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則是飲食調理措施之一,如綠豆粥、金銀花粥、薄荷粥、蓮子粥、荷葉粥、蓮藕粥等。
2、多喝湯
當人出汗比較多,體液損耗比較大的時候,多喝湯既能及時補充水分,又有利於消化吸收。簡單易學的“防暑湯”如山楂湯、綠豆酸梅湯、金銀花湯、西瓜翠衣湯等。
3、多飲茶
研究人員對炎熱天喝溫茶水和喝飲料的兩組人員的測定表明,溫茶能降低皮膚溫度1-2度,而冷飲只能使口腔周圍變冷;喝茶者感覺清涼舒適,渴感全消,而喝冷飲者,周身不暢,渴感未消。如能在溫茶中適當加點鹽,以彌補出汗過多而丟失的鹽分,對預防中暑更有裨益。
4、多吃青菜
天熱溼氣重,人們一般都喜歡吃清淡味鮮而不油膩的食物,而青菜既有這種特點,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元素。所以,應儘量多吃青菜,如各種豆類、瓜類、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涼拌生吃,也可放少許瘦肉絲炒熟吃。
5、多吃瓜果
瓜果汁多味甜,不僅生津止渴,也能清熱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涼,是清暑解渴的瓜類之首。另外,香瓜、黃瓜洗淨之後生食,或榨汁之後飲用,都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獼猴桃含有大量維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熱解暑作用。
夏至節氣的含義和特點 夏至節氣是什麼意思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古一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夏至適逢每年公曆6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90°時開始。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而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 28' 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14h左右。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
“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d分成3“時”,一般頭時3d,中時5d,末時7d。這期間我國天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天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夏至的食材
適宜吃什麼
1、飲食宜清淡,多吃雜糧,多吃新鮮蔬菜、夏熱水果和一些消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品,如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草莓、桃子、李子、麵條、綠豆、紅小豆、小白菜、芹菜、絲瓜、綠豆芽、冬瓜、胡蘿蔔、苦瓜、豬肉、雞肉、鴨肉、兔肉、鯽魚、大棗、烏梅等。
2、少量多餐,細嚼慢嚥,不宜過飽。因為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所以要因時制宜。
3、因為隨著這一高溫時節的來臨,人體的新陳代謝更加旺盛,會大量排汗而耗氣傷津,並容易中暑,故在中藥材方面可多選用荷葉、薏米、扁豆、蓮子、百合、玉竹、沙參、淮山、麥冬、天冬等。
禁忌吃什麼
1、不宜過食肥甘厚味,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2、不可過食熱性食物,如胡椒、辣椒、生蔥、生蒜、生薑、芥末、茴香、桂皮等,以免助熱生火。
3、不可過食生冷瓜果、冰淇淋、冰凍飲料,以免損傷脾胃,影響機體的消化功能。
要注意什麼
略增酸味,止汗固表
由於夏至出汗較多,鹽分的損失較大,身體中的鈉等電解質也會有所流失,所以除了需要補充鹽分,還需要使用一些帶有酸味的食物。
中醫理論認為夏至前後應該多食用一些帶有酸味的食物,以達到固表止汗的效果。《黃帝內經·素問》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說的便是夏季需要食用酸性的食物有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烏梅等,這些食物不僅可以生津、去腥解膩,還有增加食慾的功效。
涼麵防暑保健康
夏至的到來意味著炎夏的開始,不少地方的人們都會選擇食用涼麵解暑。南方人一般食用的是麻油拌麵、陽春麵、過橋面等,而北方人主要吃的是打滷麵和炸醬麵。
涼麵有防暑、降溫、解除飢餓的功效,而且富含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如澱粉、粗纖維、維生素等,對人體十分有益。但需注意的是,涼麵中的蛋白質含量較少,所以還應該適當搭配一些肉類、豆製品、雞蛋等。
注意衛生,防治“病從口入”
夏至前後,各種致病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相對較快,所以食物十分容易腐壞變質。再加上此時人體腸道的防禦能力變弱,非常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因此病由口入的現象時有發生。
在飲食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儘量不要剩菜剩飯;切忌過量食用冷飲;不食用過期、無標識、包裝破損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路邊攤販賣的麻辣燙、冷盤或者熟食;不吃生的和生醃的水產品;多吃“殺菌”類蔬菜,如大蒜、洋蔥、大蔥、韭菜、青蒜、蒜苗等。
夏至最應該吃的食物
綠豆
養生功效:被稱為“濟世之良谷”的綠豆,是夏至時最應該吃的食品,有消暑利尿、補充水分和礦物質的功效。
挑食標準:上等的綠豆一般顆粒飽滿、雜質較少、顏色鮮亮。
食而有道:不宜用鐵製炊具來煮綠豆。不要把綠豆煮得過熟,這樣會造成其營養成分流失,從而影響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要注意在服藥期間不能食用綠豆食品,尤其是服用溫補藥時。
適可而止:40克/次
夏至的內涵意思是什麼 夏至表示什麼意思
炎熱的夏天來臨。夏至這天日照時間最長,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夏季陽氣盛於外。夏至過後,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蔔,夏吃薑”、“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薑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所做的精闢的概括。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慾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另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的說法。夏季萬物生長,陽極陰生,心旺腎衰,因此,適量進補對男子性功能的保護和提升還是很有好處的。
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以上是從飲食上注意養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調養。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夏至習俗活動:
1、冬至餛飩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麵和炸醬麵。因為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2、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3、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4、“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麵等。《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節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古代先民們智慧的結晶,每一個節氣都有對應的三候現象,巧妙形象的總結了氣候變化的規律,是人們從事農耕活動的重要依據,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規律勞作,休息,為每一個節氣賦予了許多特殊的含義。
太陽直射北迴歸線
夏至的時候太陽直射北迴歸線,這時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這 ...
夏至節氣簡短的含義
它指的是我國傳統曆法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於夏季的第四個時令,依次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太陽在黃道上經過90°至105°的時間段被認為是夏至。日期大約為每年6月21日或22日至7月7日或8日。進入該時節後,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害也迅速滋生蔓延,需加強田間管理。 ...
春分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交節,農曆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春分0°。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 ...
夏至寓意代表什麼意思
寓意炎熱的夏天來臨。夏至為五月中。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接近極地處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詩意的一天。
夏至是最炎熱的時候嗎?
不是,最熱在三伏天。
三伏天為什麼熱?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 ...
夏至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庚數頭伏”。據天文專家表示,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面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蓄積,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
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我國農曆中,計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第三個 ...
立夏與夏至的區別
1、時間跨度、太陽執行角度不同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每年5月5日或6日迎來立夏。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 ...
1、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這個表示夏天的正式開始。夏至是每年的6月22日左右,這一天太陽執行到夏至點,直射地面的位置達到了一年的最北端,幾乎是直射北迴歸線,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了全年最長。
2、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 ...